南老师与今天的你我有何关系
南老师是南老师,我们是我们。他以平民之身做了那么多贡献,当然很伟大!可是他与今天这个时代的你、我、他,又有什么关系呢?换言之,对今天的人们,能有什么帮助呢?
比如说,今天这个时代,由于国际国内科学技术的爆发与资本驱动,以及各种竞争等多重力量的推动下,随时在变化,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今天很多人都被焦虑症、抑郁症困扰,世界普遍性的问题,跟这个时代很有关系,所以培养随机应变和洒脱宁定的能力很重要。南老师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强,同时他保持内心洒脱宁定的修养也很强。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再比如,著名的哲学三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些问号的。扩大而言,包括了个人的生命与意识从哪儿来?到哪去?自己的家族,乃至国家民族有着怎样的历史与文化?是怎样演变到今天的?未来又要走向何方?乃至世界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是怎样演变的?怎样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善恶标准怎么建立?自己究竟想做个什么样的人?立身出处如何?人生在世何以自处?如何为人处世,安身立命,做人做事?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这些都是人生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搞不清楚,只有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随时遇到困惑茫然,加之时代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心理问题必然层出不穷。
这个时代的人,表面上知识多了,信息多了,物质生活也丰富便利了,实际不论涉猎知识、信息,还是生活、工作、娱乐,都处于速食消费状态,好像很忙很充实,甚至目不暇接,顾此失彼,头绪多得顾不过来。然后,一遇到波折,很容易陷入脆弱,失魂落魄,容易陷入灰色心理难以自拔,感觉人生没有意义价值。从小孩到大人,很多如此,焦虑症、抑郁症高发,内心普遍缺乏精神力量的支撑,做人做事很容易打破底线。怎样避免陷入这个困境?或者怎样跳出这种困境呢?
还有,你了解自己吗?自己的心理是怎样活动的?如何觉察自己的心理活动?如何处理难缠的情绪和纷乱的思想念头?你了解人性的弱点与优点吗?了解人性,对于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社会人心与世道变迁、了解人类历史文化的基因,有什么样的帮助?如果我们了解了人性,就会明白,古圣先贤创建的文化遗产,很多都是针对人性弱点而开的药方,当然吃不吃药,要看每个人自己了。
再有,如何应对时代的危机和不确定的未来?如何安顿自己的身心?
问题很多,还可以继续列下去……
每个人都可以把困惑与问题写下来,写给自己,这就是整理自己精神世界的开始。精神世界不整理,就像使用了很多年却没整理打扫过的房间,遍布尘土与垃圾,很多烦恼困惑痛苦甚至疾病,就由此而来。
而以上这一切问题,你可以研究南老师的生平,同时也可以看他的书,看他如何面对人生种种困惑、困难与挑战的,看他如何回答上述问题的,他有他的思考和答案,可以做个参考与启发。从中也可以了解他的思想心得,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了解往圣前贤的智慧。开卷有益,一定会有很多启发的,有助于开拓胸襟、气度、气象。在此过程中,无形中会整理你的内心世界,重建你的精神家园,解决很多的困惑与问题。
培养内在精神力量
有著名医生讲过,有些抑郁症患者,看了南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之后,不药而愈。这部分人的抑郁,估计是长期积累的思想困惑与烦恼造成的。其实读南老师讲的《庄子喃哗》《列子臆说》也可以打开胸襟,纾解郁闷,解脱很多烦恼困扰。
现在有些学生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而自杀,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有,也是这个时代问题和文化教育问题的缩影。这些问题,随着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整理与建设,随着内心精神家园的重建,在很大程度上会自然化解的。
国家民族文化的形成,是漫长历史的积累,如同大江大河的形成,是涓涓滴滴经过长期汇聚逐步形成的,是长期形成的复杂生态,一旦大规模破坏,重建起来非常艰难,需要漫长的过程。不是想重建就可以很快做到的。所以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百年,一代代人想建设新文化,可是一直没办法好好建立起来。
现当代的人们,有知识,有学历,但是普遍缺乏真正的文化根基,尤其缺乏内在精神力量支撑,缺乏精神家园来安顿、休养和支撑精神。每天浏览很多信息,但缺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庸》)的精神,所以常常被牵着鼻子走。加之受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物化、快速消费化、快速变化的滚滚洪流裹挟冲击,缺乏精神养成的修养,没有文化养成的雄厚精神与独立不倚的人格力量,内心空洞茫然,人生观模糊,价值观混乱,所以精神困惑与烦恼很多,经风雨的能力也就小了。
现代学者受的也是现代教育与熏陶,研究历史文化,往往也停留在知识层面与现代角度的思考,而且受种种因素影响,看到和汲取的传统文化精华有限,更别说化成内在精神力量了。
如何培养自己内在的精神支撑力量,培养独立不倚的精神与健康深厚的人格修养,保持清醒的自觉与定力、魄力、智慧,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从容面对一切的变化、波动、诱惑与挑战,是摆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面前的大课题。
你看南老师,他经历多少的战乱、动荡与各种逆境,还做出那么多了不起的事,贡献了时代,继往开来。我们如果遇到同样的动荡与逆境,我们行吗?他能如此,不只因为愿力伟大,天赋异禀,后天勤奋,也因为他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了丰富营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能身体力行,化成了自己的精神,养成了雄厚的精神与卓尔不群的人格力量,支撑他一路走过来。你接触他之后,会感受到他那个精神的力量与人格魅力,这在其他人身上是很难感受得到的,所以他会感召了那么多人,包括各界精英。
南老师弘扬中国文化,儒释道诸子百家古今中外讲了很多,其中也讲了不少佛家内容,以至于不少人误会他是一位佛教人士,实际他是向现代人介绍我们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哪些内容,使大家了解、尊重进而研究历史文化。同时,他是从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的角度探索求证,希望为人类解决生命与认知问题另辟蹊径,并且介绍了很多解脱烦恼培养定力智慧的方法。他不只对佛家如此研究求证,对道家乃至儒家也是如此。他不是个宗教人士,而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者,换言之,是追求真理与理想的实践者、实证者,而且坚持独立思考,富于怀疑与批判精神。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古今中外,宗教、哲学、科学,都在探索生命、意识和宇宙的起源等终极问题,各有探索与求证的方式方法途径,各有心得,也争论不断,但至今谁都没有取得人类共识的终极答案,但是并不妨碍其成为人们各自的信仰信念,这些信仰信念可以起到安定人心、约束行为的作用,并且成为社会与政治的减震器,当然有其价值,应当尊重。当然,也有走偏了的,那是纠偏的事,不应否定其正当的社会与政治价值。
而且,如果本土出现了文化(包括宗教)空虚,外来的当然会趁虚而入,好的坏的都有,坏的影响就不止是文化危机了,还可能带来政治危机。
说到这,想起来一些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文化缺乏面对死亡和忏悔的教育,这是没研究过中国文化。譬如道家佛家,对于死亡的研究非常丰富,态度非常的潇洒达观,真学懂了就看淡生死了,还有临终时自助或助人的方法。儒家思想面对死亡,也有中正坦然慷慨洒脱的态度。至于忏悔,儒释道的相关内容都很丰富,例如:儒家有自省、功过格等教育,随时检点心理行为,改过向善;佛家有观察心念,改恶从善,自净其意的很多修行方法,还有忏悔文、忏悔偈、拜忏礼忏的经文与仪式;道家也有类似的很多方法,再比如老百姓最熟悉的灶王爷,等于是代上天考察每个人是非善恶功过的驻户监察官。这些文化的设计,都在促进人们反省自己,悔过向善。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海内外很多华人读了南老师的书,无形之中就重建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建了精神家园,安顿了身心,支撑了人生。因为他的书,深入浅出,通俗化,现代化,国际化,而且涵盖古今中外、经史合参、人情世故,因而深入人心,普及化,影响广泛,启发了帮到了多少人啊。在中国文化史无前例大断层的历史背景下,的确起到了中流砥柱、兴灭继绝、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
在今天这个加速变化的时代,人们随时可能会烦恼焦虑。在烦恼的时候,你不妨翻开他的书,比如《庄子喃哗》《列子臆说》,乃至你随机翻开他的哪一本书,可能都会有些启发。我们同学有这个经验,心里觉得很困惑了,静下来专心想一想这个问题,然后到书架上,信手抽一本南老师的书出来,随机翻开,很可能有助于开解困惑烦恼。
大家可以研究南老师的生平,看他面对很多艰难困苦的时候,是怎么走过来的。今天的我们,经历了三四十年的安定,一旦发生波动,甚至是战争的威胁,我们受不受得了这个挑战?我们怎么面对?他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多艰苦危险的时代,然后又是内战,然后到台湾又是白色恐怖,一路过来经历多少的艰难困苦,逆境中自强不息,还做了那么多了不起的事。你研究他的生平,会给你很多力量。
读他的书,研究他的生平,无形中会给你精神力量,启发慧思,重建精神家园,还可以从中了解人性。
人性的自知
人性是应该了解的,没有对人性的深入认知,不可能有自知之明,也不可能有知人之智,也不可能了解世道人心,不可能了解政治经济司法,为什么永远达不到大家理想中的境界,背后的瓶颈究竟在哪里?
其实人性不是简单的善恶问题,推荐大家研究《百法明门论》,这篇论文距今一千六百年了,文字量很少,重点研究其中的51心所部分,也就是51类心理行为,他对人的心理形态分析了很多种类,当然这还是粗的分类,但是这些心理行为彼此复合作用时,就千变万化无穷无尽了。研究的时候,查查佛学词典,知道这些心所是讲的什么心理行为,但是切记不要停留在理论上,务必要对照自己内心观察体会,否则没用的。进一步,你看能否转变这些根深蒂固的心理烦恼,做不做得到?难不难?体会进去之后,你就懂人性了,也就懂人生和人世间种种现象了,很多困惑会迎刃而解。
然后进一步,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念头一动,大概就知道念头落在哪类心理形态上了,又被它牵着鼻子走了。当下要能解脱这个被动,你就获得精神自由了。可是习惯根深蒂固,很不容易解脱,转变是非常困难的。打个比方,就像太阳运转,地球运转,月亮运转,它有它的习惯轨迹,你想推动它变轨,要相当大的力量才能改变。所以做坏事做惯了的人,不做坏事也很不习惯,他被习惯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做好事做惯了的人,不做好事他也很难受。所以为什么修行难?难就难在这里。修行修的什么东西?不管儒家还是道家还是佛家,修的就是发扬好的心理行为,转变根深蒂固的烦恼习气,可是很难的,需要相当的智慧、定力。
因此你再看世间的政治经济司法,你就会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做错事、坏事,又管不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个是人间常态,人类常态。不论你换了什么体制、制度、价值观,在面对根深蒂固的人性弱点时,常常也要败下阵来。往圣先贤在文化上的设计,其实也是围绕着对治这个问题来的。他告诉你,人性有这些问题,然后告诉你一些方法怎么去练习,怎么去转变。修行,不仅仅是静坐,静坐只是初步的宁静练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为了观察清楚内心,进而解脱心理烦恼。这个修行的过程是漫长的,进步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心理烦恼的确根深蒂固。如果有谁觉得改变自己或别人很容易,或者轻言体制、制度、经济模式、价值观决定论的,或者轻言人人成圣成贤的,那说明他还根本不了解自己和人性。
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等等修养,也是针对这些问题的,入手方法不同而已。有人就骂,儒家讲的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什么的。没有错,但是欧美也一样,天主教基督教也有类似的教育,但是信众真的都变成贤人了吗?也没有,绝大多数还是凡夫俗子,人性的弱点根深蒂固。
人性的基本弱点很难克服的,东西方的圣贤教化,开的药方,都是针对人性的弱点来的,但是转变确实很难,真正修行人转变都那么难,普通人更难了。但若不去修养约束,而是放任自流,那更糟糕!放纵人性的弱点不管,社会必将变得更糟糕,更弱肉强食,更加丑恶。
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可以平时用来练习解脱烦恼的能力:首先不要跟烦恼较劲,不必找一堆理由去对抗它,那很辛苦,效果也不佳,最省力的办法是什么?你看着它来了,不理它,不纠结,不纠缠它,也不分析它,也不压抑它,就是不理它,它会走掉的。你也可以转移注意力,去做别的事。比如现在你很烦恼,生气了或者怎么样,你可以做几次深呼吸,把浊气吐掉,然后转移注意力,比如说听音乐,或者干别的事,甚至“呸!”的一声放下它,总之别跟自己过不去,别纠缠这个情绪,你越跟它掰扯较劲,你越费力痛苦。这是一个方法,大家可以试试看。最开始,你会发现你不愿意去做,你宁愿跟它纠缠的,大家都是这个习惯。
研究南老师的生平,读他的书,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我们自己,要使自己受益,得到好处,汲取其精神,活学活用,化成自己的力量与智慧,根据自己的禀赋志趣,走自己的路,而且要量力而行,不能贪心太大好高骛远。不能研究了半天,变成一个偶像崇拜者,那不是南老师所希望的。
读他的书,重点还是落实在读书明理,安身立命,好好做人,好好做事。不要轻言学佛修道,因为那个很深,岔路也很多,需要很多的基础条件。南老师主张,尤其年轻人,还是规规矩矩学个孔孟之道,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对社会有贡献,对自己有交代,这个是基本。基本的都做不好,等于地基不好,去学佛修道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画虎不成反类犬,人也做不好。这是他特别的忠告。如果一旦学了,要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千万不要着相,同时重点要放在解脱烦恼的能力培养,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乃至一切戒定慧的方法,都是为了解脱烦恼,获得(恢复)精神的自由自在。
有味人生的四个支撑
这个时代,烦恼不开心的人不少,包括学生在内,跟这个时代有关系,物化太多,变化太多,诱惑太多,扰乱头脑精神的信息也太多。而且不论学校教育,还是成年人的人生,都缺乏孔子提倡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精神与内容。我们反省评估一下自己的精神世界,是不是这样?
用现代话说,“志于道”,就是自觉立志,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立志高远,人生才能不庸俗,也有长远的人生动力和意义感,遇到挫折,这个志向会拉你站起来,再出发,不至于颓废下去自暴自弃。
“据于德”,不止是道德,德者得也,做人做事,包括实现理想,实现人生目标,都要依据相应的规则规律,包括道德,才能有所获得,有所成功、成就。缺德的事,谁都反感。缺德的人,谁都不信任,路越走越窄。《尚书》讲“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做积德的事,自然会开心,心平气和,心境越来越美好吉祥。做坏事,就会烦恼多,心境越来越差,路越走越窄。
“依于仁”,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是互爱互利模式好,还是互害模式好?道理显而易见,但是现在人们做得又如何呢?
“游于艺”,六艺的修养,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礼,不仅仅是为人处事的礼仪、分寸,最重要的是对人对事诚敬得体的精神修养。我们今天如何?对人对事的诚敬心有吗?轻慢心倒是很普遍,表面上似乎自己高明,实际陷自己于蒙昧无知。得体的礼仪有吗?也没有。后果如何,我们都感受到了。如果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物,保持诚敬而得体,烦恼自然少,人缘也好。反之,烦恼必然如影随形,也给他人带来烦恼。
乐,包括了音乐乃至其他艺术,艺术首先是用来调剂、抒发、陶冶、升华自己的思想情绪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而不是为了竞争或其他功利目的。有这个修养,有烦恼随时自己就可以纾解了。现在基本是反过来,所以烦恼没办法自我调剂纾解,生活也很功利庸俗乏味,缺乏意义与乐趣。
射代表武功,武功至少可强健体魄,坚强精神。其次可维护正义,防御外敌。现在人们整天被手机困住,熬夜,导致身体虚弱,精神脆弱。前几年已有科学研究发现,每天刷手机超过六小时,更容易患抑郁症。而且,认知功能、注意力、记忆力,会随着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增多而下降。
御,代表驾车,扩大讲,包括操作多种生产生活工具的技能,培养生产生活能力。现在家长教育孩子,你只管读书考试,其他一切都不用你做。这样固然是为了孩子节约时间参与竞争,可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人,除了考试,啥都不会做,生活能力也很弱,变成没用的人。到了工作单位,还要重新学习做人做事。他能不烦恼脆弱吗?而且仿佛人生就是为了竞争而来的,他能感到人生有意义有乐趣吗?
书,包括了书法、文字应用,扩大讲,包括了文学、表达、历史、哲学等修养。
数,包括了数学、数术,扩大讲,乃至科学的修养。
一个人,如果按照“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方针来培养自己,他的人生就有了四个支撑了,人格可以比较健康的建立,人生境界丰富多彩而不庸俗,他可以自得其乐,左右逢源,也会受人欢迎,人生过得有滋有味有意义。可是现在的教育,首先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最重要),其次学校教育,有吗?除了为了好前(钱)途而读书考试,其他都空虚化了,精神问题当然层出不穷,人生当然感觉没有意义,没有味道,没有意思。寄望于外部世界的改变,是漫长的,但我们当下就可以自救,自己按这四个方向培养自己,为自己负责,只要有一些培养,人生境界与感受就会不一样。
百年文化断层,真正的文化人才青黄不接,时代的各种冲击浪潮滚滚而来,包括文化殖民暗流不断,导致文化重建很艰难,大家内在的精神养成缺乏,精神世界荒芜而混乱,缺乏内在的精神力量支撑人生。如同一棵树,根子很浅,碰到外面的诱惑或者风吹雨打就歪了,甚至倒了,烦恼多而脆弱,头脑很容易被人左右,普遍缺乏文化主体精神。兼收并蓄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没有错,但是要具备文化主体精神,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自身要有强大的免疫力和辨别力,不能不知不觉被文化殖民。
所以南老师跟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关系?关系很大,通过研究他的生平和著作,可以帮助我们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通过他的启发,举一反三,培养内在的精神力量,建立健康的三观,建立独立不倚的人格,培养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养成宁静致远的智慧,以及通达人生调剂生活的艺术,能够在变化多端的时代,安顿身心,安身立命,开拓胸襟,不随波逐流,不被风浪吞没,还要活得有滋有味,有意义,有希望,有理想,有乐趣。
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是为了好奇心而学的,为志趣而学的,为充实提升自己而学的,那才有乐趣,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的人生,才有乐趣有味道。至于学习知识技能谋生,服务社会,是另一件事。可以并行不悖。会做人做事,自得其乐的人,自然人缘好,谋生不是问题。
我们在南老师辞世五周年时,办了一个学术活动,其中,台湾著名心理学家洪兰教授,在学术报告的结尾说:“我爸就告诉我南老师的生平,我爸非常地推崇他。我爸讲,一个人只要读通了书,就不会有烦恼,书里面就有前人的智慧,告诉你人生是为什么,就要读通了书。今天听到上面各位讲的话,要各位回去读书,当你读通的时候,烦恼就没有了,忧郁症也就不见了。”
洪兰教授的父亲洪福增先生,字复青,是位杰出人士,南老师在台北办东西精华协会、十方丛林书院的复青大厦,就是他建的。他曾任 “国民政府国防部军法局”少将副局长、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军简三阶处长等职,参与组织“临时高级军事法庭”,1954年6月因病辞职,痊愈后改做律师,成为名律师。曾任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教授,台湾财团法人刑事法杂志社基金会董事长兼发行人。著有《刑法之理论与实践》、《刑法之基本问题》等八部著作。
义利之辨
还有一个“义利之辨”的问题,简单谈一下个人浅见。我们的历史文化,在先秦的时候,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了。今天这个时代,国际国内,见利忘义的人与事特别多,而且是破窗效应,他见利忘义,占了便宜,又得不到及时的应有的惩罚,别人就跟着效法,结果社会越来越糟糕。
其实,“义”与“利”不是矛盾的,是统一的。个人的正当利益,应受到保护,这也是正义,但前提是正当利益。所谓正当,是相对于其他相关各方的利益,以公平公正为衡量原则。其他相关各方,包括其他人,也包括集体、国家民族乃至人类。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民族、人类的利益,是不同层面或范围的利益,但彼此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有时统一,有时矛盾,在矛盾冲突之际,应按公正、公平的原则,协调兼顾,达成平衡。维护这个公正、公平,也是维护正义、道义,也是维护上述各层面相关方的正当利益。
所以,义是真正的大利益,包含了个体利益、集体利益、国家民族利益乃至人类利益的正当本分界定,以及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公正公平处理矛盾冲突,协调达成利益平衡的原则。谁破坏了这个义,就破坏了公平正义,破坏了社会正当规则秩序,损害了全社会及相关各方的利益,因为破坏了基本规则秩序,大家都受害。所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从这个角度就容易理解其意义与价值了。
当然这是对基本原理的探讨,具体事情还要具体分析。搞不清的时候,不妨回味基本原理,并提倡礼让谦让包容为先,对人性的弱点有基本的谅解。有时候,为了协调兼顾平衡多方利益,需要一定的利益牺牲,以成全大义,当然之后也应给予适当补偿。
浙江古代有浙东学派,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是很好的思想,应该发扬光大。
孔子著春秋,重点在春秋大义,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很重要的价值观,它约束着包括帝王将相士农工商所有人,维护着公平正义,实际是为了保护各方的正当利益。这个大义,与各方的正当利益是统一的,不是矛盾的,其本身就守护着各方的正当利益。
大家都应维护正义,维护道义,维护大义,坚守春秋大义的精神,各尽本分,这样才能够慢慢建设良性循环的社会,每个人的正当利益在其中也能够得到保护,集体利益、国家民族的利益、人类利益,也能得到兼顾平衡。
现在这个时代,尤其需要重新认知这个问题,现在都是乱的,能捞一把算一把,抓着算,抓不着就占便宜,很多人都是这个心理,结果大家都受害,陷入互害模式。当然,转变风气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每个人以身作则,长期共同努力。
再有,今天好多人都在谈价值,过去是谈意义。所谓意义、价值,是个相对概念,只有相对于什么,它才有意义、有价值,对吧?比如,相对于别人,你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民族,做了什么贡献,那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相对于自己,过去身体不好,通过锻炼身体更健康了,这是对自己对家人有意义有价值的,是吧?或者过去修养不够,通过努力,修养提高了,相对于自己和别人,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贫穷,通过正当的努力,赚了钱了,养家糊口,或者解决了别人的就业,这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有贡献的。所以意义、价值,是相对的。
刚才说的义利之辨,义利统一,它本身就体现了对所有社会成员的意义和价值,成全了义利统一,自然就有意义和价值。如果违背了大义,见利忘义了,那就没有意义,没有价值了,就破坏意义,破坏价值了。
所以这是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今天这个问题很混乱,需要重新建立认知与共识。
南老师留下来的精神遗产很多,时间关系,今天就不谈了。去年贵书院和温州日报社组织采访很多人,出了一本书《万里无云万里天——口述南怀瑾》,其中也有访谈我的一篇文章,其中有对文化的思考,也有对南老师精神的一部分总结,有兴趣的朋友可找来参考。诸位研究南老师,都可以总结南老师的精神。总结精神干嘛?要为我所用,吸收过来,开阔自己的胸襟,打开自己人生的格局,减少烦恼与迷惑的困扰,格局打开了之后,很多烦恼就没有了。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也编纂了一套《南怀瑾先生史料汇编第一辑》(上下册),在其官网(nanhuaijin.cn)或公众号(nhjxsyjh)上可以免费下载电子版,上下册加一起将近1000页。将来应该还会编纂“第二辑、第三辑……”通过研究这些史料,或者阅读南怀瑾学术研究会网站的其他信息,可以研究南老师的生平,对自己会有很多启发和鼓励的。
就讲这么多吧,耽误大家时间了,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多多包涵。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
马宏达先生:南老师的故事(南老师诞辰105周年温州南怀瑾书院讲座回顾之一)
排版:嘉灵
审核:嘉禾
(转载自温州南怀瑾书院公众号)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