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的坐忘
再介绍一个方法,平常大家可以练习的——颜回的坐忘。
《庄子·大宗师》:“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 丘也请从而后也。”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其实这个是《庄子》里面写的,庄子根据什么史料记载了这段孔子跟颜回的对话,没法考证,很可能是庄子自己创作的寓言故事,但是非常好。先简单解释一下这段话。
颜回跟孔子报告说,我进步了,回就是颜回,他自称,益就是进步了。孔子说何谓也,怎么回事?颜回回答说,我把仁义忘了。儒家不是提倡仁义、道德、礼乐等等吗?刚才讲,一个社会里必须要有规则、秩序,仁义道德礼乐也是一类规则秩序。孔子说可以,有进步,犹未也,还不够。
过一段时间,颜回又说,我又进步了,忘礼乐,他把礼乐这一块也放下了。不是说礼乐仁义不对,而是说他都做到了,但是他不再受它的困扰,他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了,自然合于仁义礼乐,无需刻意,已经进入自由自在境界了。孔子表扬他说很好,但是还可以再努力。
然后过段时间,他再跟老师报告,又进步了,怎么样,他说坐忘了。孔子很好奇问,什么叫坐忘?颜回说,“堕肢体”,什么是堕肢体?放下身体观念。我们心里都习惯性的有个身体观念,刚才我们讲身体是缘起的,你执着认为这个身体就是自己的生命,这个是一个错觉,是一个妄想,假设的,这个身体是各种因缘、各种条件凑合的,维持的,暂时的现象存在。人人心里有一个习以为常的身体观念,认为身体就是生命,习惯的观念。颜回说,堕身体,把身体观念放下来,把身体就是生命的观念也放下。在你进入宁静的修养的时候,放下身体观念,不理这个身体,身体有什么感觉来来去去,也一概不理。“黜聪明”,什么意思?聪明是耳聪目明,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一概不理,自然听到,自然看到,但是不去用心了,无所用心,不作识别,不去思考,不去判断,不去分析。也不去回忆什么知识,这个圣人怎么说,那个圣人怎么说,统统不理,一概放下。“离形去知”,离形就是放下身体观念,不是身体不存在了,就是心里边对身体的习惯性的观念放下来。也不理身体感觉,任感觉自然变化,一概不干涉。“去知”,把所有的分析、判断、思想放下不用,所有的观念不理,全放一边。不用怕,你不会忘掉的,你下一念一动念就想起来了,暂时放在一边,不要背着它了,就像布袋和尚背着那个袋子一样,我们随时都在背着身体,背着知识,所有的观点思想、情绪、烦恼都在背着,那袋子里啥都有,放下来,暂时让自己休息,无所用心。“同于大通”,这个时候你的心里空空的,过去抓着不放的,暂时都放下了嘛。空是个形容词,就是你心里边放下了所有的一些负担,那自然的跟外界是相通的,跟天地宇宙是相通的。“此谓坐忘”,这个叫坐忘。
孔子说,“同则无好也”,就是心里放下那些隔阂,当下也没有识别,没有分析判断,自然混同了,没有什么偏好偏私了。“化则无常也”,混同之中,仍然有感知的,自然感知到种种变化无常,但是不理。生死观念也丢开,生命是不是永恒的,死后有没有生命,或者想抓一个永恒不变的道,等等,这些观念统统放下,一概不理。孔子表扬颜回,而果其贤乎!是表扬他很了不起,说我要跟你学了,是鼓励的话。
这个方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他完全可以用起来,我们这个时代其实特别需要用这个东西。现在还有时间,我想带领你们体验一下,好不好?(众答:好!)
各位现在坐在座位上的时候,不要靠着椅背,因为你靠着椅背的时候,后面气血不通畅,神经是紧张的。也不要趴在前面,你就端坐,自然的端坐,放松,不要含胸,目的就是为了让气血正常的流通,神经不紧张,念头自然就少。摆正姿势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对心的打扰。身体端正,要放松,完全放松。戴眼镜的最好摘下来,因为眼镜戴着的时候,脑神经还是紧张的,不够完全放松。你如果睁开眼睛觉得可能会走神,你就闭着眼睛。你如果觉得不走神,可以睁着眼睛,不过一般做不到不走神。
我们就走颜回坐忘的路线。
堕肢体,现在开始,把身体观念放下,不理。所谓放下,不理就是放下,身体感觉,心跳,这痛那痒的,统统不理,一概任其自然,心不去抓任何的身体感觉。
然后,身体的观念,觉得自己有个身体,这个观念也放下。
旁边的声音,自然听得到,眼睛自然看得到眼前的东西,一概不理。
心里波动着,像电波一样不安的,波动的念头,统统不理,不去识别,不去思考,不去分析,不去判断。
一句话,你所感知的一切的一切,自然感知到,本能感知到,但是一概不理。不管身体、心里有什么波动,有什么感受,统统不管。
时间观念也要丢开,空间观念也要丢开,所有的知识都丢开。你不会忘掉的,不用怕,仅仅是恢复到我们最纯净的初心。叫初心,也是个代号,也都不理。
身体观念,会反复的出现,因为会有身体的感觉存在,没有关系,身体感觉的变化任其自然,你不要去抓它,不要理它,任其自生自灭,自己变化。
自我观念统统放一边。
想到什么,什么就放到一边。
此时不主动去思想,什么都不想,不会变傻的,反而头脑更清楚。
外面有声音来也不怕,任其自生自灭,不理。
平时疲劳的,现在可能会想睡了,是积累的疲劳发出来了。平时睡不好觉的人,每天经常这样练习,慢慢睡眠自然改善。
我们所感知的,所思想的,所有的内容,都是变化无常的,反映到心里,统称为心念,心念是变化无常的,自然知道,一概不理,你就超越它们了,它们就拿你没奈何了。平常我们都是被它们牵着鼻子走的,跟着各种各样的心念,跑来跑去,忙了一辈子,它们是不会为你负责任的,你却为他们负责任,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付出那么多的时间、精力、情感。
这些心念常常不知道从哪儿来的,无所从来,也不知道变到哪里去了,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所谓如来,讲的不是寺庙里的塑像,万事万物都是这样,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变化无常,莫名其妙,不知道从哪来的,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可是你拼命的抓着它,忙起来,付出很多的思想情感,搞的一身不健康,一肚子的烦恼。每天大家都是这么过的,没有一刻让自己内心真正休息,所以很辛苦。
所有的宗教观念,通通放下不理,什么气脉、神通、前生来世,统统不管,这些观念通通放下,放下这些习惯观念的执迷。什么问题,什么答案,通通放下不理。不是很清静自在吗?本来就可以做到,人人都可以,天然的,只不过是平时不知道而已。所以不花钱,一分钱不用花,你自己就可以到达这个清静自在的境界,人人本具。
每天有时间就这样练习,对于身心健康绝对有帮助,日积月累,定力智慧都会慢慢增长,好多事自己就懂了,跟宗教没有关系。这个时代,这是一副良药,掌握这个,可以面对这个时代了。但是要不断练习,要熟练,听完今天这一会,回去就不练习了,没有用的,马上回到旧习惯去了。
没有什么宗教色彩,没有什么政治风险,人人可以练习,这是中国自己传统文化本来就有的,你说是庄子的思想也好,或者说庄子转述的颜回儒家的修养也好,都可以,也无法考证,但是确实有用,它不是思想,它是超越思想的方法,解脱思想情绪困扰,解脱烦恼的方法。
孔子讲,“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一个人活一辈子,尽量还是选择自己擅长的,或者是真正有志向的,兴趣所在的道路,才有创造力,才有乐趣。现在很多人烦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完全冲着钱去了,或者冲着功名富贵去了,根本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一个人做自己不想做不爱做的事情,他能快乐吗?他能有创造力吗?孔子讲的教育的原则,都很符合人性,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必等到70岁,不谈高深的境界,最基本的境界,年轻人也可以做到,按照你自己真正擅长的志趣所在,扬长避短,不破坏社会的法律道德规矩,选择适合你的道路,这也是南老师提倡的。
把自己平常那么多的欲望、目标列一列,写在纸上减一减,哪些是可行的必要的,此外统统删掉,否则天天变成你的困扰烦恼。
当下在做什么事,就全力以赴专注,这是最节约精神的。你想一心多用是最容易累的,达不到的,那要很高的修养,普通达不到的。最节约精神的办法,就是全神贯注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而且这个时候你的心是专一的,也是一种办事中的定力,是最有效率的。
要注意,当下你的心在烦恼里,那就是在烦恼的频道里。当下心在光明善良温暖这样的境界里,就处在那个频道。所以什么六道轮回,当下我们的心念动在哪里,就是在六道轮回的。不管有没有六道轮回,我们当下是烦恼还是不烦恼,还是开心自在清静,自己知道。想多烦恼一会儿,那就处在烦恼里不要出来。想解脱烦恼,就不理烦恼,不去想,不纠结。自己跳不开,就去运动,转移注意力。事情都会变化的,过一会儿,你的想法情绪也都会变化。
我就讲这么些吧。除了史料以外,很多观点仅是我个人的粗浅思考,不代表南老师的意见。讲的不对的地方,大家多多包涵。
提问环节
现场提问1:
我想问一个问题,作为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我很想探知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我不管是读书还是看讲座,还是说听高人指点,跟贵人相交,总之就是认识世界的真相或者是本质性的一个东西,老师讲的下半场我有机会赶上了,我觉得感触非常深,然后就是自己想要寻找这种方向,不管是读书还是自己去感悟,有没有什么指导性的这种方向,可以供年轻人去探索的?
马宏达先生:
第一是要独立思考,先不要盲从任何人,你要相信你自己可以的,有这个智慧能够自主的判断一些基本的是非善恶,然后再参考其他的书、言论等等,你要独立思考,要有自主判断,不要东说东有理,西说西有理,像墙头草一样,今天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跟着这个跑,跟着那个跑,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要相信自己,多去经验,多去阅历。多阅读,不是每一本书都是正确的,书也是人写的,是人都会犯错。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孟子很富于批判思维。多积累经验阅历,多观察,多思考,第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你自己就会找到方向了。
张平:
和南怀瑾老先生的同乡康乐说一定要提一个问题?下面把话筒给他。
康乐:
刚才马秘书谈到了虚云老临终前有一个偈语,这个写给谁的只有少数人知道,我今天想知道南老临终之前有没有什么偈语?
马宏达先生:
最后没有什么特别的交代,也不必非要交代什么。南老师一辈子很辛苦,已经交代了很多内容,够大家研究的了。他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希望,也有未完成的一些研究,后人继续努力吧。
其实孔子有没有遗言,也没有记载,可能也没有,现在竟然出现了伪造的遗言。释迦牟尼佛的遗言,版本也有好几个。南老师弘扬的不只是佛家,而是三教百家,并推动融合东西精华文化,不会特别侧重哪一家做交代。
他去医院之前几天,曾有感而发,讲过几次“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最乐”。讲“平凡”,是因为在医院处理事的表态,平时也常这么讲,也不是最后的交代。他最后其实还在专心于生命科学的实验。
至于遗产的处理,于情于理于法,都是他的家属子女躲不过去的责任,也有继承法管着,所以他也不用交代。他在去医院前、到医院后,跟儿子小舜哥、国熙哥总共说了两次“我对不起你们!”小舜哥、国熙哥都是当即跪下说“爸爸不要这么说!”南老师感觉照顾家里不够,身后事还要麻烦孩子们处理,心里歉然。
现场提问2:
“天下为公”是他什么时候写的?
马宏达先生:
去世前一年多,当时纽约时报委托了一个获过普利策奖的美国记者去采访南老师,南老师从来不接受采访,那年破天荒的接受了。纽约时报还派了一个摄影家,荷兰籍的,跟纽约时报签约的一个国际著名的大摄影家,刚好他当时在上海,他们就委托他去拍照片。南老师给记者讲了教育问题、文化问题,写了“天下为公”,那也是南老师一贯的信念,摄影家就拍下来了。
现场提问3:
马老师你好,今天能不能给大家解读一下“息”。
马宏达先生:
那个是专门修养呼吸法门的,你肯定看过南老师讲的,不同的时候他讲的有一点差异的,有时候讲息,就代表一呼一吸,有的时候是代表一呼一吸中间停顿的那一小段,反正总体来说,是注意力跟着呼吸,古代道家也有通过呼吸来修养宁静的方法。重点是关注你的呼吸,注意到就好了,你不要用力,心里一用力一定紧张,一定控制呼吸,你肯定就修不下去。你可以用耳朵听听呼吸,比如你坐车的时候坐公交车或者什么,心里有个观念,我听呼吸,你可能听不着,但有个观念在那儿,听着呼吸,心里不要用力,就帮忙你宁静下来。进一步的更深入的,会影响了气脉变化,那些不管,顺其自然,你一管就乱了,刚才我们练习颜回的坐忘,不是说了嘛。
现场提问4:
谢谢马老师的分享,我有一个问题,我觉得读了南老师这么多书,我也明白一些道理,就是说对个人的修行,是“安心”这两个字最重要。这两个字是简单,但是做起来千言万语,很难安住于心或者安住于当下,安住于平凡?
马宏达先生:
刚才颜回的办法,本身就是安心,你若真的照着去做了,你已经在安心了。刚才我们没讲另外一个,六祖悟道的时候讲,“菩提本无树”,为什么讲这个?因为神秀大师讲“身是菩提树”,这个身体用来修行,没错。可是六祖讲,菩提本无树,什么意思?你可以跟颜回这个坐忘的方法,结合在一起研究,放下身体观念,什么身是菩提树,菩提本无树,把身体观念放下,身体感觉也不理。神秀大师讲“心如明镜台”,六祖讲“明镜亦非台”,对吧?六祖慧能破掉“心如明镜台”的心,以及什么观照为善去恶等等。六祖说,明镜亦非台,把这个“心”的观念也放下,等于把知性、佛性、涅槃等等观念,什么六识、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等等,统统放下,一概不理这些观念,当下清不清净?自然安心了,对不对?下一刻不安了,继续照此办理,一个一个的不安念头,一概不理,自然就安了。有什么不安的?不还是你自找烦恼?按照颜回的办法,继续练习下去,自己会有心得的。
六祖的偈语,与颜回的坐忘,异曲同工。六祖的偈语,不仅是顿悟的偈语,也是渐修的方法,同颜回的坐忘一样,都是身心两不住,身包括了身体观念与感觉触受,心包括了能知、所知、所思、所想、所感。其实“四念处”,也是这些方面,不过表述不同、入手不同而已。
但是你不要高推圣境,认为当下清净了,应该就有三明六通,至少也来个眼通或者耳通、他心通的,否则就不对。千古以来这种心理害死人了,使人永远无法起步,永远无法入道,都不能在平凡中体会,都困在高推圣境。证果的标准是烦恼解脱的能力,当下你能从各种念头中解脱清净,当然就是烦恼的解脱。下一刻不清净了,再如此修嘛,日积月累不就行了?什么是波罗蜜多?字面意思是到达彼岸,其实就是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功到自然成。
讲座嘉宾合影
供稿:马宏达先生
编辑:李海燕
审阅:吴颖、郑捷
相关阅读:
马宏达先生:南老师的故事(南老师诞辰105周年温州南怀瑾书院讲座回顾之一)
马宏达先生:南老师与今天的你我有何关系(南老师诞辰105周年温州南怀瑾书院讲座回顾之二)
编辑、校对:嘉灵
审核:嘉禾
(文章来自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公众号,感谢授权)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