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deepseek你能取代中医吗?它的回答还蛮“谦虚”。

它的回答是不能完全取代,但是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郎中又搜索了一篇蒲辅周先生的医案,并让他给出药方,结果着实让人震惊。

郎中给大家贴一下蒲老的医案

用的方子不一样,但是用药思路并无大的差别。AI开出的药方,用上以后肯定会有效果。可以说这样的用药思路和开方水平已经能跟得上大部分的中医师了。

AI的出现,最危险的有三类医师。

第一类是最低级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师,比如头痛用川芎,胃痛用元胡这类。可以说AI一出手就已经跨过了最低挡,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第二类是痴迷于收集各类秘方验方的医师,他们学习中医对医理不甚感兴趣,但对于名老中医的验方却情有独钟,电脑模板里琳琅满目,遇到相应的疾病就进行检索调用。这类医师也将葬于AI的车轮之下。AI被投喂了大量的医案医话医理医药,其检索能力远非个人之力所能比。

第三类就是纯科班用药思路的医师。这类医师多遵从《中医内科学》那套模式,遇到xx病便检索书本里xx病的章节,进而检索xx病下的具体证型,从而获取具体的药方。这类医师相较于第二类医师,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但是本质上仍处于检索的初级阶段。大家可以看一下蒲老医案中AI的分析,已经能根据每个具体的症状作出相应的分析,而且相当精确,拟人化程度颇高。

AI的出现是挑战也是机遇。它的出现会对处于金字塔底的中医有着毁灭性的打击,这就督促我们中医需要不断精进医术,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才能不被时代所取代。以前的“中医越老越吃香”的老掉牙言论也会被扫到垃圾桶里,即便是百岁中医,最多也就90年的经验,但是AI呢,拥有上千年的历代医家的资料投喂,远非个体所能比拟。中医之所以有很大程度上的难取代性,就在于思辨上,这些思辨来自于大量阅读后的思考、内化、触类旁通,其中有大量的1+1不等于2的情景,这些是人类擅长的,也是AI最不擅长的。

排版、校对:嘉灵
 审核:嘉禾 
文章转载自经方资料馆公众号(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