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尽心篇》里,孟子提出来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是一段一段的工夫修养,最后到成仁的境界。我们大家做工夫也是一样,乃至学佛、修道、打坐,或者练气功、练拳术。孟子所说的善与学佛打坐一样,有工夫的,不是偶然的。“可欲之谓善”,这是孟子学问修养的真正工夫。 当一件事做到了可欲,舍不得离开,一天不做就不过瘾时,这样的可欲才叫做善。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你根本连起步的境界都谈不上,善性当然没有,还谈什么修道,谈什么做学问啊!因为你没有做到可欲的境界。

可欲,不管你学佛也好,修道也好,做人也好,修养没有达到可欲的境界,没有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是不会成功的。也就是说,整个的身心都投进去,才是可欲的道理,可欲才叫做善。假使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可欲的境界,没有变成欲望,变成习惯,永远在那里浮沉,就没有达到善。

第一步达到“可欲之谓善”,第二步做到“有诸己之谓信”,学打坐修道的人,工夫到身上来了,有效果来了,自己知道,叫做“有诸己”。譬如我们写毛笔字的人,我过去也练过字,练到什么程度?坐在那里跟人谈话,这个指头在写,想那个字的味道;味道够了,赶快拿笔一写,又悟到一个道理,原来这样一钩才有功力,才合于书法,这就是“有诸己”。“有诸己”就是要上身,孟子也讲“不诚其身矣”,没有做到工夫上身,就是“不诚其身”。你是身体打坐呀,盘起腿来叫做修道啊?当工夫到你身上的时候,你找到自己了,有诸己则为信,有消息了。

由这一步到“充实之谓美”,慢慢就充实起来。“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发光了,但是这个光不是有相的光明,不是物质、物理世界的光,而是智慧之光。“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你看孟子的工夫一步一步的,是孟子的密宗。孔孟都有他的密宗,他这个密宗方法传给你了,你把浩然之气那一段配合起来就会知道,孟子的确把工夫、学问、修养的心得都告诉你了。

——《孟子与离娄》(东方出版社)

【益品书屋】南怀瑾先生《孟子与离娄》(点击带走好书)

 

“何谓善?何谓信?”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善?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正信”?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先说“可欲”,就以大家修道学佛做工夫来说,有没有做到“可欲”?就是身体内部有没有发起快乐,做工夫要做到工夫来找你,不是你去找工夫。这是佛学中四加行中的发暖,就是发乐了。到了这个程度,随时在发暖,得到喜乐的境界,叫“可欲”。这才够得上第一步为“善人”,也才有资格成为佛经上称的“善男子,善女人”。可惜我们大家修道学佛做工夫,连“善人”的资格都还够不上。

大家都需要切实反省一下,自己达到“可欲”的境界没有?尤其一般的人,逼着他盘了几天腿,搞了几天修养,但是“新起茅厕三天新”,才用功了个把月,慢慢又冷淡下去了。再过一段时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弄成三天打鱼,一个月晒网,晒网的日子越来越多,连“可欲”都没有达到,“有诸己”则更谈不到了。

到了“有诸己”以后,进一步要“充实之谓美”。这个“充实”,不是自己的内部充实,而是孟子在前几章说的“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这个时候就叫做“美”,也就是佛学中的“妙不可言”的境界了。 到了这一步以后,还没有达到最后阶段的圣境,还要“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不但“充实”,而且要发展到圆明清净的光明境界,也就是禅宗说的“光明寂照徧河沙”的境界;这也是《华严经》的经题“大方广”的意思。

这时虽大,但还没有到圣境。“大而化之之谓圣”,大了以后能够起神通变化的作用,有了圣智妙用,才达到圣人境界。孟子说“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到了不可知,不可言的境界,就叫做“神”,修养要到达这个程度。最后“出神入化”,连自己这个圣人的境界都舍掉,没有个圣人,到达没有圣人之相,没有我相,没有法相,才是究竟。

孟子在这里,把圣人修养的真学问、真方法、真工夫,全部公开出来了,这就是中国上古传统文化“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系统原理。 孟子《尽心篇》到了这里,对于内圣外王之学,很明白地表达出来,并没有故弄玄虚,故作奥秘的玄妙姿态。所以,不论走道家的路或佛家的路线,这个原则几乎完全是相通的。孟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在这里到了一个高潮,也可以说,孟子把他一生修养的实证经验,作了一个大结论。

——《孟子与尽心篇》(东方出版社)

【益品书屋】南怀瑾先生《孟子与尽心篇》(点击带走好书)

 

孟子在《尽心》章里说“可欲之谓善”,修养工夫做到了,只需稍稍用力,就能念念在兹,念念善相呼应,就好像一般人之有所欲求一样,是那么的自然。能做到这样,就是到达善的程度了。“有诸己之谓信”,修养到了,工夫自然上身。做修养工夫的人,平常打起坐来,都是在用心寻找工夫,等待着工夫的变化。一旦程度真的到了,工夫自然来找你,这是很妙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底什么叫工夫自然来找你?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我在此只能点到为止。这句话也就同吕纯阳的“丹田有宝休寻道”有同样的意味。

“充实之谓美”,然后扩而充之,当然什么奇经八脉、三脉四轮的都通了,这时候的境界美极了。“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再进一步,本性的光明自然呈现。“大而化之之谓圣”,继续韬光养晦,就到达圣境,“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到达了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明通造化之机,别人无法测知的神妙地步。孟子把修养的次第都详尽地说出来,真好比佛家的《菩提道次第论》一样。孟子对养气养心的工夫很有心得。

——《孟子与公孙丑》(东方出版社)

【益品书屋】南怀瑾先生《孟子与公孙丑》(点击带走好书)

南怀瑾先生精选书籍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点击图片,带走好书)

排版、校对:嘉煜
 审核:嘉禾 
(文章转载自“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公众号)

 

相关文章链接:

· 南怀瑾先生 | 圣人所以成圣,因为有此心法

· 南怀瑾先生 | 老子的六字真言

· 南怀瑾先生 | 中国的明心见性、敦品励行,能救现代物质文明所失

· 南怀瑾先生 | 孔子思想的价值千古不灭(孔子圣诞日)

· 张三丰注解吕祖百字铭

· 南怀瑾先生:“圣人之道的心传”——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

· 南怀瑾先生 | 心性之学,确是中国文化精髓

· 王雷泉教授 | 儒释道三教融会之下的《了凡四训》

· 楼宇烈教授 | 离开“道”,中国文化就失去了它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