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都很崇拜虚云老和尚、禅宗。你看虚老的年谱,他原来在禅堂,高旻寺禅堂参禅。不过你注意,虚老也好,来果老和尚也好,年轻都是学道家入手的。后来虚老在禅堂参禅,那个时候他是参话头的,后世的禅宗(方法)。怎么开悟的?后来喝茶,茶杯打破,为什么茶杯打破了开悟啦?观音法门。杯子“啪”一声,喔……原来是这个啊,就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不是话头使他开悟的。

虚老,抗战时候在重庆做法会,我们都常在一起的,老师父,活了一百二十多岁过世,在江西云居山,我在台湾。他还给我留下话来,这是讲笑话。

——《南禅七日》

虚云老和尚,在禅堂里打坐参话头时,外面世界看得清清楚楚。到后来,突然端一杯茶,茶杯掉在地上,啪一声,打破了,悟了。

古人这些例子很多,灵云看到桃花而悟道,一个缘来“从缘荐得相应疾”,来得快,所以修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如何修证佛法》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是虚云老和尚在1951年112岁时,因感到身体不适,口述平生事迹,由门人弟子记录,书成之后,老和尚又过目修订发行的。所以这年谱非常珍贵。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记载了一件虚云老和尚开悟后,住终南山茅棚期间打坐入定半个月的故事。

那是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这年虚云老和尚六十二岁,在终南山住茅棚隐修。终南山自古便是修行人隐修的圣地,当时还有一些其他的禅人也在山中隐修,复成师等人的茅棚与虚云老和尚临近,距离不算特别的远。所以有时也互相访问。

到了接近年底,大雪封山,冬天里严寒彻骨。虚云老和尚一个人在自己的茅棚里静修,身心清净。

一天,在锅里煮了土豆,虚云老和尚便到茅棚里跏趺打坐,等着土豆煮熟,不觉间便入了禅定。

年后,山中临近茅棚的复成师等人,奇怪虚云老和尚怎么这么久也没来到访。于是他便去到虚云的茅棚给老和尚拜年,只见茅棚外到处满是虎狼的足迹,却没有看到人的足迹。复成师心想坏了,虚云老和尚不会遭虎狼遇害了吧?

进到茅棚里一看才知道,原来虚云老和尚深入在禅定中。于是拿来引磬在虚云老和尚耳边敲打几下开静,这样虚云老和尚便从定中出来。

复成师问:“已经吃过饭了吗?”

虚云老和尚说:“还没有,土豆在正在锅里煮着,估么着已经熟了。”

掀开锅一看,土豆已经发霉,霉高已经长有一寸左右了。

复成师惊讶的说:“你这一定已经过了半个月了!”

接着复成师和虚云老和尚一块融雪煮土豆吃,吃饱后便走了。复成师走了以后,没过几天,远近的僧俗便都来访问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因为厌于接待酬答,于是趁着夜晚不告而走。背着行李,又向万里无寸草处去了。

 

以下节录自《序说<虚云老和尚年谱>致净慧长老》,原文为南怀瑾先生应净慧法师之请为《虚云和尚全集》所作之序言:

狮子山慈云寺之护国息灾法会,主持显密两坛之虚老与贡噶呼图克图,皆为吾师。而今二老皆已应化善逝,且当时与会之相知诸公,亦皆随缘物化。唯显明法师尚在美国,今已一百零二岁矣。但群生之劫浊、见浊、烦恼浊等,亘古依然,尚祈此会之慈悲愿力,仍当永护中华。有关昔日对虚老之名高谤随之事,已成空花往迹,不足为论。唯今禅门寥落,郢匠无多,人有谓我于慈云法会上,曾随焕师亲见虚老,而得面许者,误以我亦知禅,故于《虚老年谱》中所记重点,常有咨询。其实,佛说《楞严》,即有垂示曰:“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禅须真修实证,不尚空谈,我乃尘中俗物,误则有之,悟实不然,何有于禅哉!但为释众所疑,故常权充解人。

一问:三步一拜朝五台而礼文殊,修行参禅者,必须如此否?

答:此未必尽然。朝山之风,兴于明清之际,我昔所皈依诸师,如光厚师父等,曾有多人皆行其道。他如燃指供佛、刺舌写经等,皆用于旧时农业社会之交通不便,印刷不发达,而成为苦行忏法之一门。

二问:虚老在朝山途中,遇文殊化身之事如何?

答:此事犹如禅门旧公案中文喜禅师故事之翻版,不论僧俗中人,至诚所感,菩萨显灵,古今常有。但须谛参文喜禅师公案。最后文殊菩萨在文喜饭镬上显身,反被文喜禅师用饭勺赶跑他,而且说“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因此,文殊菩萨即说偈曰:“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知乎此,则可以参禅而言佛法矣。

三问:虚老早年,曾有多次入定经过。人人皆说参禅修道,必须先要得定,此事之意旨如何?

答:佛法所言,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必修之加行,唯在定学而言(梵言三摩地,或三摩钵底,中文简称三昧),大小乘及显密各经所载,有百千三昧。不知所说参禅者,应是何种定境?即以虚老或明末憨山大师年谱所载,皆曾先后于五台或终南山入定,但其本身亦未明言是何种定境。又如数十年前,由福建到台湾之广钦法师,亦曾于闽山等处绝粒入定。我曾当面问其定境如何?彼亦自不知所云。但一般学人,则认为无妄想即可得定,殊不尽合佛法玄旨。况且,无妄想与无想定之界限,又作何说?无想定犹为色界外道之顶高境界,而一般所说之无妄想,究竟意何所指?妄想本身即是虚妄,故称妄想。如无妄想而曰入定,则凡人熟睡而大睡时,亦当应是定境乎?可惜世人都不注意实修禅门入手之正定之学,如南北朝初期之僧稠禅师,专修禅定之法,及竺法护所译禅经与佛陀跋陀罗尊者所传之《达摩禅经》,并且忽略达摩祖师所授之“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之初基。宋徽宗曾颂入定七百年之慧持禅师诗曰:“七百年前老古锥,定中消息许谁知。争如只履西归去,生死徒劳木作皮。”“有情身不是无情,彼此人人定里身。会得菩提本无树,何须辛苦问卢能。”真可借此一参也。如问虚老之定境如何?可惜随侍虚老左右诸上人,皆未当面参问,如我小子,则又何知。”

四问:“虚老有神通否?何以在云门事变中,又遭此大劫?”

答:释迦文佛,常有批驳神通一事,故佛对神通第一之弟子目连尊者曰:最大神通,不敌无常之力。以目连神力,临终亦遭外道打杀之劫。虚老有无神通,我所不知。但虚老早已自知为应劫之身。石可移,海可枯,生灭成坏无常之力,大势所至,劫运有关,真明佛法之理,当不待言也。如以神通以量佛法之有无,不如学科学技术较为快便。

五问:“虚老自以禅宗五宗之传人为标榜。但其一生极少见有如古宗师之接引后学手法,且亦少有机锋妙语,即可令人发起警悟之处。其事究竟如何?”

答:禅宗之五宗七派,鼎盛于中唐至北宋末期,自南宋迄元明两三百年间,既受元朝入主喇嘛教挫折,又遭明儒理学起代禅宗心法之蜕变。到清初两百余年来,几已若存若亡,不绝如缕。何况自道光、咸丰以后,更形衰落。民国以来,不但禅宗,即如整体之中国佛教,皆遭新文明撞击而没落。虚老眼见佛教与禅宗之劫运,故不辞疑谤,并承五宗而书写付法帖以传人,实亦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此所谓拟继先圣之绝学,义所不辞也。其坚修苦行如头陀,实有合于达摩祖师之四行门,且修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之菩萨道,足为后学楷模,当之无愧也。至其平生修持行谊,则近似曹洞风规。但不必范以临济门下之棒喝交驰,或夹山、洛浦之言文深邃也。现代人已统无文采风流遗韵,则又何须专疑于虚老上人乎!……

虚老乃一代高僧,行化因缘,犹如多面观音,非凡夫之所知。我知虚老,仅此而已,聊备一格云尔。

岁次丁亥(二00七年)春夏之交,住持黄梅四祖寺之净慧法师,屈尊相访,并赠先后所作诗七首,谦称曾于数年之间,已有十度欲见而未果。今为虚老全集专程索题。初我但知法师为佛教长老,殊不知其诗才清越,隽出常流,且谦抑之诚,溢于言表。唯我生平不善书法,今勉为其难而不自惭其拙陋也!且补叙与虚老有关诸事,盖亦烦惑未销,积习难除,不觉自作赘疣之言也。

(公元二00七年岁次丁亥秋八月二十五日,南怀瑾)

 

附:净慧法师诗 

拜谒南公怀瑾老维摩于太湖大学堂感怀,并呈审政

净慧法师

(一)

怀疚来参金粟身

湖光波影四时春

重重楼阁从头看

一派清风迥出尘

(二)

维摩丈室雨花天

指点乾坤处处禅

生活菩提原不二

何妨一念入三千

(三)

三千一念事圆融

火里莲花老更红

聃也犹龙游大泽

五洲翘首沐春风

(四)

三教经纶别有天

和光同俗祖师禅

我来问道将何似

多谢先生为卷帘

 (五)

满怀忧教老婆心

面壁求贤想古音

天下禅林重抖擞

清修何惧毒龙吟

 

南怀瑾先生精选书籍: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点击图片,带走好书

编辑:嘉瑞
校对:嘉灵、嘉瑞

审核:嘉禾 
(转载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