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孔子的思想价值千古不灭
孔子的思想,几千年以来,始终成为国家民族文化的中心,的确是有它千古不灭的价值的。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要讲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必须先要了解《论语》。(《论语别裁》)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学术思想的威权,它虽然不像历史上帝王治权那样有赫赫事功的宝座,但是它却在无形之中领导了古今中外历史的趋向,而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过去中国的文化界,尊称孔子为“素王”,也便是内涵有这个观念。(《中国文化泛言》)
孔孟思想并不是那么迂腐复古的!大家一提到了孔孟思想,好象就是复古,所以都是没有读通孔孟思想的书!你翻开《孟子》看看,孔子是“圣之时者也”,他是主张跟着时代走的。孔子在《易经》上说“与时偕行”,要把握时代,也就是跟着时代的脚步走才可以。(《庄子諵哗》)
二十一世纪开始,即将来临的人类社会中,人们几乎丧失了人性,完全是“心被物转”的时代,工商业的科技文明愈发达,精神文明愈形堕落。有如一把秤的两头,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所以对于孔门心法“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先贤明见,的确有重新认识、从头反思的必要。(《原本大学微言》)
我们现在看孔子,他可以说是哲学家、宗教家,又是教育家。我认为现代观念的什么“家”、什么“家”都可以给他加上。反正孔子,集中国文化之大成。我们中国人自己对他的封号最好——大成至圣先师,我们不要跟外国人走,给他加上了一个“家”字,反而不是大成,而是小成了,所以不要上西方文化的当。(《论语别裁》)“儒”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在“人”字旁边加一个需要的“需”字,便成了儒。我们再看“佛”——“弗人”,不是人,是超人。“仙”——“山人”,有如高山流水。“需人”则是人类需要他,社会当中不可缺少的人,这就是“儒者”。(《论语别裁》)今后的中国文化,要学儒家的品性,我们做人做事不能不学儒家的道理。(《我说参同契》)
孔子称素王,这个王不是一般帝王,后世到处给他盖庙子,给他烧香。“孔丘、墨翟,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出自《列子·黄帝》),孔丘、墨翟没有属地却是领袖,没有官职却是首长,发大愿利益安抚百姓,天下人都愿意拥护他,伸长脖子踮起脚跟追随。
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说孔子是骗人的,但是天下越聪明的知识分子越愿意受他的骗呀!他这个本事才大啊!(《列子臆说》)
我们作为现代的一个人,既有很沉痛的悲惨遭遇,也有难逢难遇的幸运,使我们生当历史文化空前巨变的潮流中。身当其冲的要负起开继的责任。但是目前所遭遇的种种危难,除了个人身受其苦以外,并不足可怕。眼见我们历史传统的文化思想快要灭绝了,那才是值得震惊和悲哀的事!(《论语别裁》)
02
孔子所以为圣,就在这里
凡夫与圣人的分野——在现实的人生中,只为自己一身的动机而图取功名富贵的谋身者,便是凡夫;在现实的人生中,如不为自己一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者,便是圣人。一个为人类国家社会的人,不问眼前的效果,只问自己应该做不应该做。甚至今天下的种子,哪一天发芽?哪一天结果都不知道。下了种子,终有一天会有成果的。 孔子的圣人胸怀,对于社会国家,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然知道挽救不了,可是他硬要挽救,做了多少算多少。孔子所以为圣,就在这里。明知道这个人救不起来,我尽我的心力去救他,救得了多少算多少,这是孔子之圣。(《论语别裁》)什么叫圣人?大家都问:我们中国为什么标榜孔子?因为他绝不逃避困难。尽管也有很多人骂他,尤其是他碰到的那些道家人物,像楚狂接舆等,大家都在挖苦他,挖苦得很厉害。因为那时天下大乱,大家都劝孔子算了吧,一个人是救不了的。但是孔子不变初衷,明知道不可为而为之,他只尽其在我,尽他的心力去做。这就是《易经》的道理,圣人之道,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明知道救不了,也一样要救。所以《易经》这个精神,孔子说谁能做到呢?(《易经系传别讲》)
孔子一生之所以为圣人,在哪里看到呢?不在四书五经上,而是在《庄子》上看出来。圣人之用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救世圣人的观念。所以《人间世》全篇的宗旨,看起来像在讥笑孔子,实际上是非常捧孔子。所以我们要把《人间世》的宗旨看清楚,其中告诉我们世路难行,并不是世路不可行,世路是可行的,要自己善于处理才行。(《庄子諵譁》)
03
即凡而圣——去圣乃得真孔子
我们看了朱熹等《论语》的注解,发现古人的解释,有一个主观,就是把孔子看成一个宗教教主式的偶像,那是后世儒家的一般偏见。到了宋儒更是变本加厉。
我们知道孔子是圣人,非常伟大,但是一个真正的大圣人,绝不会自己当教主,绝不会把自己的言行、态度,做成教主一样,那就不足以成为一个圣人。不必说孔子,就像普通的人,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自己真到了那一步学问修养的时候,就觉得自己非常平淡,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心中还有一个观念,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比别人都高明,那就完了。(《论语别裁》)
《论语》真正是讲圣贤做人做事的修养之道,也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在印度讲就是佛菩萨,在外国就叫做先知,在道家叫做神仙。可是儒家的传统上,只把大成至圣孔子看做是一个人,不必加上神秘外衣,他就是一个人。(《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益品书屋】南怀瑾先生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点击文字即可进入)
04
要学孔子的《论语》,而不是朱熹的《论语》
《论语》,凡是中国人,从小都念过,现在大家手里拿的这一本书,是有问题的一个版本,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朱熹先生的学问人品,大致没有话可讲,但是他对四书五经的注解绝对是对的吗?在我个人,非常不恭敬,但却负责任地说,问题太大,不完全是对的。
在南宋以前,四书并不用他的注解,自从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笼罩,那是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而且必须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有许许多多问题,我们研究下去,就会知道。
现在我的观念,有许多地方很大胆地推翻了古人。在我认为《论语》是不可分开的,《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我们手里的书中,现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开始把它圈断了,后来成为一条一条的教条,这是不可以圈断的。再说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
现在,我们的看法,不但是二十篇《论语》,每篇都条理井然,脉络一贯。而且二十篇的编排,都是首尾呼应,等于一篇天衣无缝的好文章。如果要确切了解我们历史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必须先要了解儒家孔孟之学,研究孔子学术思想的体系,然后才能触类旁通,自然会把它融和起来了。至于内容方面,历来的讲解,错误之处,屡见不鲜,也须一一加以明辨清楚,使大家能认识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的确是有其伟大的道理。如果认为我是大胆的狂妄,居然敢推翻几千年来的旧说,那我也只好引用孟子说的:“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何况我的发现,也正因为有历代先贤的启发,加以力学、思辨和体验,才敢如此做为,开创新说。
05
整部《论语》研究过了,就知道什么叫做“学问”
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做“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
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
古人先贤告诉我们的话,我们不能深切真正了解,就无法做人处世。如《论语》,是孔子的人生经验,告诉了我们,不懂,就不知怎样做人做事。
自“子曰:学而时习之”开始,全部《论语》二十篇连起来,都是学问。学问不是知识,不是文字,学问是拿人生修养来体验,随时随地来学习,才能达到“知命”而“自立”的境界。这样,才能算是“知言”,才不是白读了《论语》。我认为《论语》的精神大致是如此。对与不对,我也不知道。我的学识止于如此,如果明天更有深造,那又另作别论了。
总之,万事都从做人开始,一个人生,无论做什么事业——做官、经商、做学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事业的升沉成败,各有变化不同。但无论如何,总要做人。
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不可赞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论语别裁》)
06
先读懂了《论语》,才知道如何修行
我发现大家有个错误观念,以为南怀瑾是个学佛打坐搞修道的人,想跟他学一点修身养性,如不能成仙成佛,也至少袪病延年。这个观念错了,不是这样一回事。
大家真的要学,就千万不要认为这一套是长生不老之学,什么健康长寿、成仙成佛,不要存这个希望。我活到九十多岁,一辈子都在找,也没有看到过仙佛。那么有没有这回事啊?有,但是找不到。
仙佛之道在哪里?今天正式告诉大家。我的著作很多,大家要学修养身心,重点是两本书,请诸位听清楚,一本是《论语别裁》,讲圣贤做人、做事业的行为。
我在序言里也讲到,我不是圣贤,只是以个人见解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做人做事是这样的。所以你不管学佛修道,先读懂了《论语别裁》,才知道什么叫修行。
现在有个流行的名称叫“粉丝”,据说外面我有很多粉丝,其实都是假的,他们自欺欺人,我也自欺欺人,他们连《论语别裁》都没有好好看过、好好研究过。因为我这一本书出来,之后外面讲《论语》的多起来了,各个大学都开始讲《论语》,我也很高兴。《论语》真正是讲圣贤做人做事的修养之道,也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儒家所有的书都是在讲人道,用大乘戒律比对一下就知道,为什么我常说四书五经就是佛教的律宗,是人道的戒律,也就是居士戒。真正一个居士必须做到这些戒。譬如《论语》处处是戒条,就在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做儿女父母。(《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07
《论语》怎么读?
古人和今人一样,都是把《论语》当做一节一节的格言句读,没有看出它是实实在在首尾连贯的关系,而且每篇都不可以分割,每节都不可以支解。他们的错误,都错在断章取义,使整个义理支离破碎了。本来二十篇《论语》,都已经孔门弟子的悉心编排,都是首尾一贯,条理井然,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因此,大家所讲的第二个问题,认为没有体系,不合科学分类的编排,也是很大的误解。
为什么古人会忽略这一点,一直就误解内容,错了二千多年呢?这也有个原因:因为自汉代独尊儒学以后,士大夫们“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思想,唯一的批发厂家,只有孔家一门,人云亦云,谁也不敢独具异见,否则,不但纱帽儿戴不上,甚至,被士大夫所指责,被社会所唾弃,乃至把戴纱帽的家伙也会玩掉,所以谁都不敢推翻旧说,为孔子伸冤啊!再加以到了明代以后科举考试,必以四书的章句为题,而四书的义解,又必宗朱熹的为是。于是先贤有错,大家就将错就错,一直就错到现在,真是冤上加错!
现在我们既要重新估价,再来研究《论语》,首先必须了解几个前提。(一)《论语》是孔门弟子们所编记,先贤们几经考据,认为它大多是出于曾子或有子门人的编纂,这个观念比较信实而可靠。(二)但是当孔门弟子编辑此书的时候,对于它的编辑体系,已经经过详密的研究,所以它的条理次序,都是井然不乱的。(三)所以此书不但仅为孔子和孔门弟子们当时的言行录,同时也便是孔子一生开万世宗师的史料,为汉代史家们编录孔子历史资料的渊源。由此可知研究《论语》,也等于直接研究孔子的生平。至于效法先圣,自立立人以至于治平之道,那是当然的本分事。(四)可是古代书册是刻记于竹简上的,所以文字极需简练,后来发明了纸张笔墨,也是以卷幅抄写卷起,但因古代的字体屡经变更,所以一抄再抄,讹误之处,不免有所脱节,因此少数地方,或加重复,或有脱误,或自增删,都是难免的事实。(五)古代相传的《论语》有三种,即《鲁论》二十篇,《齐论》二十二篇,又在孝景帝的时期,传说鲁恭王坏孔子故宅的墙壁,又得《古文论语》。但《古文论语》和《齐论》,到了汉魏之间,都已逐渐失传,现在所传诵的《论语》,就是《鲁论》二十篇了。(六)至于《论语》的训诂注疏,历汉、唐、宋、明、清诸代,已经有详实的考据,我们不必在此另做画蛇添足的工作。至若极言性命心性的微言,自北宋五大儒的兴起,也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努力,我们也不必另创新说,再添枝叶。
我们看《论语》,深入了,很有趣味,像看小说一样,不必用那么严肃的态度去看。
其实《论语》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治理国家,更没有告诉我们什么孔门的政治技巧,它讲的都是大原则。本来读书就不该把书上的话呆板地用。通常某一句书的原则,可以启发人的灵感,发生联想。
我们小时候读书的经验,遇到不懂的句子,问到老师时,老师说,你不要管,背熟就行了,将来就会懂。我们当时对这种答复,心里很不满意。但背熟了以后,年龄慢慢增加,做人做事的经验多了,碰到某一件事,突然触发了这一句书,给我们很大的灵感,很高的智慧,往往就因此知道如何去处理事情,这是事实。
我们现在所要讲的,便是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地体验,摆脱两千余年的章句训诂的范围,重新来确定它章句训诂的内义。
主要的是将经史合参,以《论语》与《春秋》的史迹相融会,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紊乱面目,以见孔子确立开创教化的历史文化思想的精神;再来比照现代世界上的国际间文化潮流,对于自己民族、国家和历史,确定今后应该要走的路线和方向。
因此若能使一般陷于现代社会心理病态的人们,在我们讲的文字言语以外去体会,能够求得一个解脱的答案,建立一种卓然不拔、矗立于风雨艰危中的人生目的和精神,这便是我所要馨香祷祝的了。(《论语别裁》》
南怀瑾先生精选书籍: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点击图片,带走好书
文章来自南怀瑾先生著述
允中未来学习中心编辑发布
编辑:嘉禾、嘉灵
排版、校对:嘉灵
审核:嘉禾
相关阅读: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