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余之暇,独居书房不断进步,这是古人的可爱处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这两句话要注意,后来一直成了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之一。讲到这里,我的感慨特别多。过去我们中国文化,都是走这两句话的路线,我们翻开历史来看,觉得很可爱,过去的人所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学问有成就,考取功名,做了官,扬名天下。可是做了官以后,始终不离开读书,还在求学,每个人都有个书房,公余之暇,独居书房不断进步,这是古人的可爱处,就是“仕而优则学”,尽管地位高了,还要不断求学。
“学而优则仕”,学问高了,当然出来为天下人做事。然而到了现代几十年看来,只有“学而优则仕”,至于说“仕而优则学”就少有了,而是“仕而优则牌”,闲来无事大多数都在打牌,有的买了线装的二十五史等书,我担心放在那里将来会被书虫蛀了,因为他都在打牌,这正如《老残游记》所谓:“青琐瑯嬛饱蠹鱼。”
所以我深深地感慨,一个时代的风气之可贵,我们要为后一代做好榜样,我们已经害了自己,害了社会,绝不要害后一代,对后一代培养好,使国家未来的前途,看到光明的远景,我们这一代再不能马虎了。
历史上,如司马光做了这么大的官,《资治通鉴》是他著作的,退下来,公事之余,他就著作、读书,千古的名著,不是简单的。现在读书的风气没有了。
刚才说笑话,“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牌”。现在这个风气又过去了,不是牌了,仕而优则舞,下班以后卡拉OK、跳舞、喝酒、喝咖啡……花样多了,这就说到社会上读书的风气的确是很重要。
我们从文化资产中,看到历代名臣的著作太多了。至于名家也不一定是地位高、官做得大。如清代的郑板桥、袁枚这几个名家,官位只不过是当县长而已,而且他们也不想做大官,当了县长以后,年纪轻轻就辞职了,回家之后以名士的身份从事著作,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大。而我们现在,好像已经没有这个精神了。现在天天在讲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人——知识分子,这个读书的精神可变了。
——《论语别裁》
二、读书如何“通”?
“中国文化”这个名词,是现代人提出来的,以前没有这个名词,只是叫人读书明“道”,而且要读通。要注意的是“读通明道”,不是唯读“懂”而已。读一本书,懂得它的文字,懂得它的含义,这不难;可是读书要“通”可就难了。依古人的目标看来,许多人读书并没有读通,而是读“塞”了,那是不通的。所谓通,就是所作的学问,经也好,史也好,包括农工科技等各种学术都能相互通达,融会贯通;而且做人处世之间,也能明白畅通,这就太不容易了。
——《孟子与尽心篇》
人看书时容易将好的比成自己,看《三国演义》,每把自己比成诸葛亮,绝对不自比曹操,读经书也是一样。但书中的道理是否能进入自己的心中,成为自己的精神,落实于自己的行为上,这就是真学问了。这也是大家尤其是青年朋友们要注意的地方。读书时,对书中的道理懂了,可是当实际的状况临身时,能不能依道理做到,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读书做学问的目的在此,不在于认识字,也不在于解释文字。
对于书上的文字解释得出来,懂得书上所说的道理,那只是知识,不是学问;真正的学问,是将所懂的道理变成自己的精神、思想、行为,而且能实行、做得到,这才是真正的学问。知识处处都有,学问却要自己去做出来。
须得把这个道理会之于心,用以做人、做事,才算是读通了,才算有学问,才算是成功了。成功不一定是升官发财,并不是公司开得大,那与一个人完成学问无关。只有完成了自我教育,拯救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
——《孟子与离娄》
三、读书要懂得换脑筋,开卷有益
我年轻时读《易经》,老师硬叫背,痛苦之至,问他这些话是什么道理,他也不讲,大概他也没弄清楚,只认识书上的文字。自己后来年纪大了,慢慢摸这个东西,就发现需要玩了,最初用象棋子,画上八卦排来排去,后来干脆改用麻将牌。现在一直想改用电脑,可惜没有时间去研究制作,最好能像科学馆的天文仪一样来玩,所以《易经》要“玩索而有得”。
——《易经杂说》
……
你研究科学时,脑神经太深入了,就拿个轻松的东西看一看,哈哈一笑,脑筋休息了,换过来了,这是我读书的方法。我的意思是要你们研究学问不要怕困难,所以思想不要专门在一个地方,就照我的办法,桌子上摆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都看。
有一句话记住,宋太宗赵匡义这位皇帝,他的好坏我们不批评,历史上记载有一点我很佩服。他在军旅打仗二十年,后面二十匹马带着的都是书,一边骑马,一边手里没有离开过书本;所以历史上对文人最尊重的一代是宋朝。宋太宗兵间马上二十年,手不释卷,就是形容他的。所以他讲了一句名言四个字,“开卷有益”。任何一本书,不要说正式地读,翻一翻都有利益,叫开卷有益。人到卡拉OK,一定会扭一下,唱一下。打开书本就会看一下,冒充也在读书了,开卷有益,也有好处。这是我今天所要对你们讲的。——《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当年年轻,自己认为学问也不错,抗战初期那时二十几岁,在四川成都中央军校教课。这个时候我见到我的老师袁(焕仙)先生。我一生的老师很多啊,唯有这位老师很特别。那个时候人家说我诗词文章都好,又说我文武全才。他听了就说南怀瑾是一条龙,我要把他给收了。这是后来人家告诉我的。
有一天我们两个人谈话,谈到古今中外的学问,谈到历史,谈到写文章,他就很严厉地问我:“你读过《伯夷列传》没有?”我说:“先生啊,我太熟了,十一二岁就背来了。”他说:“嘿!你读懂了吗?”我说:“是啊,都背来了。”他那个态度,把胡子一抹,眼睛一瞥:“嗯!这样啊!”样子很难看。他这么一讲,我愣住了,我就说先生啊,我们那个时候不叫老师,叫先生。“先生啊,你讲得对,也许我没有读懂。”他就说回家好好读一百遍。我这时心里真的有一点火了,但是还有怀疑,他怎么这样讲呢?《伯夷列传》我很清楚,我现在都还能背得出大半。回来我真的把《伯夷列传》拿出来好好地用心再读,反复思维,当天晚上明白了。我第二天去看袁先生,我告诉他,先生,《伯夷列传》我昨天回去读了一百遍。他就哈哈笑了,说:“不要说了,我知道你明白。”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我向来主张,读古书不要一味迷信古人的注解。读秦汉以上的书,不可以看秦汉以后人的注解,要以经注经,就是读任何一本经书,把它熟读一百遍,乃至一千遍。熟了以后,它本身的注解就可以体会出来了。如果跟着古人的注解,他错了,自己也跟着他错,这后果可不得了。须知古人也是人,我们也是人,古时有圣人,现在也可以有圣人,为什么不立大丈夫的志向呢?!
——《孟子与离娄》
【益品书屋】南怀瑾先生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点击文字即可进入)
南怀瑾先生精选书籍: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点击图片,带走好书
编辑、校对:嘉灵
审核:嘉禾
(允中未来学习中心编辑发布)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