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室利·奥罗宾多(Sri Aurobindo)的灵性协作者,本名是密拉·阿尔法萨(Mirra Alfassa,1878年2月21日-1973年11月17日)。
她在1914年3月29日来到印度本地治里的奥罗宾多静修院,后来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离开了本地治里,到日本生活了几年,在那里她遇见了诺贝尔桂冠诗人泰戈尔。直到1920年,「母亲」终于返回本地治里并且定居于此。
奥罗宾多在 1926年11月24日退隐之后,「母亲」和大师的其他弟子共同建立了奥罗宾多修道院,她也成为该社群的灵性导师。
1968年,「母亲」在本地治理建立黎明之城,又名曙光村或地球村,旨在形成一座寰宇城镇,“来自世界各国的男男女女都有机会超越信条、政治、国籍,平安、进步、和谐地住在这里。黎明之城的目的就是要实验世界大同的可能性。”
「母亲」后30年的人生经历都记载在13册的巨著《母亲的天命议程》中 。奥罗宾多认为她即是神圣母亲的化身,并以此来称呼她。当他被问及为何她是神圣母亲时,奥罗宾多写了一本深入浅出的小书 ——《母亲》——来介绍她的杰出人格、各种面向及化身特质,充分解释了为何她应该被称为「母亲」。
我相信....说真的,这更多地取决于工作方式而不是工作本身。在我看来,一些体力劳动如扫地或清理房间,如果是带着不断改进、臻于完善的心态去做,那么你也可以藉由这些事情进入非常深刻的意识状态;而其他被认为是更高级的工作,例如从事研究、文学和艺术活动等等,如果出发点是沽名钓誉、满足虚荣心、获得物质利益,那么这些事仍然不可能帮助你成长。
这已经是一种奠基于内在而非外在的分类方式了。这种分类方式适用于一切事物。
当然,还有一种工作纯粹是为了赚钱以满足人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之下,无论你所从事的是什么,都只是谋生手段而已。奥罗宾多将这种态度比作潮湿的木头堆,由于垒得太高而导致火焰无法燃起;内在有些东西是既黑暗又沉闷的。
这个话题我已经和你们说过好多次了,但是它所示现的问题仍然没得到解决。既然提到了奥罗宾多的这段话,那么今晚我就再说一遍。
我这一世的生命早期阶段遇见过许多人,他们都声称自己有着强烈的热望,想要追求某种更深刻更真实的东西,但因为受制于必须赚钱谋生的残酷要求,而不得不沦为现实的奴隶。这种压力令他们不堪重负,而且占据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以至于无法从事其他任何活动,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我经常听到这种抱怨,也见过许多穷人——我指的不是金钱上的贫穷,而是感觉自己被困在了狭隘又死气沉沉的物欲牢笼中。
那时我还很年轻,我总是告诉自己:
如果可以的话,我要创造一个小小的世界......哦!虽然只是一方小天地,但仍然......在这里人们可以不必整日担忧如何获得食物、住宿、衣服及生活所需,如此一来就可以看见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之后所释放的精力,是否能自发地转向实现神圣人生和自我了悟。
等我到了中年之后——一般意义上的人生中期阶段——透过上界赐予的工具我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也就是说,创造出了一种生活情境。
我得到的结论是:
阻碍人们全心实现自我了悟的并不是赚钱的必要性,而是因为愚钝、懒散懈怠、缺乏真正的热望,以及不在乎之类的可悲态度;而那些面临人生艰难处境的人,对灵修生活的热望却往往是最强烈的,而且采取的行动也是最积极有效的。这就是我要表达的。
我在等待人们向我证明这个结论是错的,我非常希望看到相反的例子......但至今为止还没看见过。
我们有许多能量都没得到高效利用,因为可怕的强迫性驱力——我得好好赚钱才有饭吃、有房睡、有衣穿——其实是莫须有的。由于人们对这类想法深信不疑,所以把大量精力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愚蠢琐事上了。
在我看来,其中最愚蠢、最具灾难性的行为,就是嘴巴说个不停:闲聊、闲聊、不停地闲聊。我不知道还有哪个地方的人能比这里的更喋喋不休了,他们一直说着不该说的话,忙着不该自己操心的事儿。我很清楚这是因为精力没被善用而满溢了出来。如此而已。
《我们的多重自我:实用瑜伽心理学》:引言
《我们的多重自我:实用瑜伽心理学》作者A.S.达拉尔博士出生在坦桑尼亚的穆斯林家庭。曾经在室利·奥罗宾多的修道院居住了七年,后来在美国从事心理学的工作长达二十余年,退休后返回了修道院。他以室利·奥罗宾多和母亲的作品为基础,编撰了多本整体瑜伽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书籍,为行者们的修行之路予以指引。
本书是由达拉尔博士编纂的室利·奥罗宾多与母亲作品选集。
引 言
室利·奥罗宾多谈多重的我:存在的不同层级和各个部分
“人的内在有一个无与伦比的真我,但同时却会示现出多重的我。”在这句话当中,室利·奥罗宾多清晰划分了以下两者——真我与其多重人格之间的区别,而这是理解他关于人类本质的阐述之基础。这种差别不是我们一般意识所能觉知到的。
一般状态下的心智往往将小我混成一团的本能活动看成是真正的自己,而且会认同这些活动,视其为‘我正在做这件事,我产生了某些感受,我在思考并沉浸于快乐或悲伤的情绪中等等。
但自知之明始于你开始意识到你和这些本能活动及其运作方式是分开的,然后才能发现你存在的各个部分和自身的多重人格,都是以各自的方式在运作着。
我们之所以不具备自知之明,是因为我们认识的自己不是真我而是小我,也就是认同了由多重人格所构成的外部存有。按数论派哲学理念的主张,我们认不出自己是真我,乃是因为我们认同了自然本能。就是由于认同了自然本能,所以我们复杂的本质才会隐匿于我们的视野之外。
如果一个人只活在醒时的表层经验里,不了解小我面纱背后的生命深度及广度,那么他的心理状态可以说是相当简单的。
以下是他存在的基本内涵:相继出现的琐碎嘈杂欲望,夹带着智力与审美上的不可避免渴望,以及某些个人的嗜好品味,在不相关又细琐的念流中促成了主导性的想法,混合着精力体的迫切需求、身心健康与疾病的交替出现,包括一系列不相干的悲喜交织情绪、时时出现的细微搅扰,以及在身心上示现出的强烈自责和动荡不安。
自然本性往往一部分借助自身的念头和意志,一部分虽然不借助却以某种粗糙的实用方式,某种可容忍的无序之秩序,来安排上述这些情况的显现。
真正的自我认识起始于真我与自然本能或是梵我与外部本能的界分性。然后我们会逐渐觉察到“自身存在中异乎寻常的复杂活动,人格当中令人倍感刺激却又窘迫的多重需求,以及本性中纷繁而无休止的困惑。”
同时我们也觉知到,表面上混合成团的诸多人格,向内反观时是各不相同的。每种人格都代表存在的一部分,有着复杂的个体性和不同的特质以及自身的需求,这些需求既不跟自身也不跟其余的部分调和一致。谈到“极其正常的不同部分的可分割性”,室利·奥罗宾多说到:
观察人的外部活动,似乎我们的生命本能、心智体、灵魂体、精力体及肉体全都混合在一起,因此需要具备十分敏锐的觉知、自我剖析的能力、紧密的观照力,以及解开念头、感受和冲动的头绪之能力,才得以厘清我们本性的结构以及这些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还有相互影响的方式。
一旦深入于其中……就会发现这些表层作用的源头,在那里各个部分是完全分裂的,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们会发现它们的确是不同的存有,就像两个人在联合行动中所做的那样;它们互为观察、批判、协作、反对及制约的对象,同时也像个团体一般,每个成员都有独立的位置和功能,而这些均由某个核心存有负责指挥,这个核心存有时而在台前时而隐藏于幕后。
室利·奥罗宾多
组成存在的两套系统
从室利·奥罗宾多的观点来看,人类和宇宙的存在是密不可分的。他提到,“肉身及其组成部分当中有两套系统同时在运作着”:水平同心圆系统和垂直系统。
水平同心圆系统就像是一圈圈的环鞘,由外在、内在、最内在的部分所组成。外部存有和其内部存有构成了我们和现象界联系的工具性作用力,两者被解析为隶属于大自然母亲或是自然本能。它们有三个对应的部分,亦即物质体、精力体和心智体。最内部的存有就是所谓的“真我”,它才是真实不虚的存在。真我当中有着属于最内部的心智体、精力体和物质体,居于核心深处的则是灵魂存有或灵魂。灵魂通常被视为我们最核心的存有。(图1)
这套垂直系统好比一把梯子,由多元层级或意识等级所组成,从最下端的无意识一直到最上端的至福之乐,萨切阿南达。(图2)
注:古老印度的智慧传统将人类(微观界)和宇宙(宏观界)分为上半球Parardha和下半球Aparardha。上半球是永恒又圆满的神灵居所;在下半球内,神灵则被心智体、生命体和肉体所遮蔽。全知心则处于将两个半球分隔的中间地带。
室利·奥罗宾多所描述的存有主要部分和层级如下。
外部存有
外部存有,也就是位于表层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心智体(心智活动)、精力体(生命本能)以及物质体(肉身)。我们的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意识类型,惯常的觉知力是无法区分意识中的心智体、精力体和物质体的,而且倾向于将这些不同要素简单地视为“心智体”的活动。在瑜伽心理学当中,“心智”具体指的是“处理认知和理智的作用力,包括概念、头脑的理解、思维反应,以及心识活动和形成的方式……” 精力体存有即生命本能,是由欲望、感受、直觉和各种冲动所形成的。赋予身体活力的生命能量(普拉那)乃是精力体的一个层面。肉身也具有独特的意识类型,它在各个器官和生理系统中自动运作着。肉身意识则是物质体意识的一部分,后者还包含了物质心智体和物质精力体,这些会留到下文中讲解。
尽管前面提到的外部存有的三个主要部分是互不相同的,但它们之间息息相关、相互影响,而且会带出可辨别的细节活动。因此,除了理性思维之外还有精力体心智,它是与精力体混合的那一部分的心智作用力。精力体心智与理性思维不同,它不受理智支配,而是被精力体的冲动及欲望所左右,而且会进一步地维护与合理化由精力体的冲动及欲望所促成的种种行为。另外细分出来的是物质心智体,它是与物质体混合的那一部分的心智作用力,具有物质体意识的惯性、蒙昧性、机械式的反复倾向,这些倾向往往表现为麻木、因循守旧、怀疑和强迫性思维。心智中最接近物质体的部分被称为机械化的心识活动;它就象是一台机器,每当念头出现时,总是不停歇地重复运转着。另一个对自我了解很重要的部分是物质精力体;它是精力体中完全朝向物质界的那个部分,充满了对物质次元的欲望和享乐倾向。与之密切相关的则是精力体物质,基本上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精力体势能;它是神经反应的载体,与身体的反应、欲望及觉受相关。
内部存有(潜在觉性)
在外部存有的表层或正面意识的背后,是内部存有或潜在觉性意识,它作用于物质体、精力体和心智体这三个层次上。因此,我们也拥有内部心智体、内部精力体以及内部物质体。内部心智体和宇宙意识相连,内部精力体和宇宙生命势能相连,内部物质体则跟环绕着我们的宇宙物质势能相连。因此,外部存有是透过感官和外部心智的感知力间接地在了解事物,内部存有则直接觉知那渗透和包围了我们的宇宙势能。
外境意识(圈状意识)
内部存有或潜在觉性透过外境意识(圈状意识)与其所环绕的界域相连。外境意识就是潜在觉性的形成物,从四周包围着整个人身。
藉由‘外境意识’他人的念头、感觉等等可以进入一体性的场域当中——透过它,欲望、性能量等等的宇宙势能之振波,也得以进入并占据心智体、精力体或肉体。
每个人的体内都深植了个体意识,透过肉身、感官以及应用感官的心识,和周遭的一切进行着互动交流。
然而,宇宙势能一直是以当事者并不知晓的方式,开始进驻到他的内在世界里。人们只能察觉浮出表面的念头、感受等等,并且将这些都视为己有。事实上,这些东西全都来自于外部的心识振波、精力体振波、感觉和觉受的振波等等,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形态,在进入内部之前先浮出表面示现出来。
但它们不会立即被带入体内。外境意识(神智学者称之为灵光圈),是人们首先进入的部分。如果能觉知到自身的外境意识的种种特质,那么你就能捕捉到念头、激情、暗示或病气的振动,阻止它们进入你的内境中。
最内部的存有——灵魂存有
室利·奥罗宾多采用“灵魂存有”一词(源自希腊语psukhe,灵魂的意思),来说明为外部和内部存有提供支援的最内部存有。灵魂的核心又被称为神灵或灵魂本体,是神圣临在内建于万物和受造物当中的灵性火花。在演化的过程中神灵逐渐发展成人类的个体灵魂,因此被称为灵魂存有。
宇宙性的梵我即阿特曼未曾降世到人间,它一直超然于进化的作用力之上,不受地球文明演化的影响。灵魂存有则是进化而成的,虽然它也是不朽的,但是会历经物质界的生死循环,在多生多世的轮回中不断地发展着。
灵魂存有最初是透过心智体、精力体和肉体,进行着一种隐蔽、局部又间接的活动,这是由于大自然的这些部分被发展成了自我表达的工具,所以长久地受限于演化进程。灵魂存有的使命乃是要引领无明中的人类朝神性意识发展,它吸纳了无明当中宿世经验的精华,在自然万有中形成灵魂的核心部分;其余的则演变成未来发展所需的原材料。它必须借助这些容器的功能,直到它们成为承载至上之光的圣杯……
因此,我们内在的灵魂人格往往以圣人、贤哲或先知的样貌示现出来;它一旦得到充分的显化与发展,就会意识到真我与神性,而朝着终极实相、至善、至乐及大爱逐渐扬升到至高无边的境界,展现出同体大悲的属灵合一特质。
潜意识与无意识
潜意识位于心智体和意识体之下,如同潜在觉性位于外部意识的背后一样。相较于表层意识,潜在觉性是一种更为内部的辽阔空间,潜意识则是一种位于下端的被削弱了的意识状态。
(潜意识)覆盖着形成我们肉身的纯物质体和精力体元素,这个部分没有具象化的表现,因此无法被心智察觉,运作方式也不受控制。它涵盖了蒙昧的隐密意识,十分活跃却无法被觉知到;它在细胞、神经系统和肉身器官中运作着,负责调节生命的作用力和程序化反应。它也涵盖了在动植物界起到主要作用的潜在感官心识的最低功能;人类在演化进程中一直忽略这种元素的系统式运作的需求,但是它仍旧在我们的意识本性之下潜藏着,并且昏昧地运作着。
这种蒙昧的活动延伸至被藏匿隐蔽的心识底层区域,旧有的印记和所有在表层思维上被拒收的东西,都会没入到在这个区域里而进入休眠状态,但却会在入睡或心不在焉的状态下蜂拥而至,从而产生了梦境、程序化思维活动或接受暗示等情况,包括精力体的自动化反应或冲动、身体的异常表现或神经系统紊乱的状况,继而出现病态、疾病、失衡反常的情况。
在潜意识活动之外,我们往往会将醒时的感知及智识所需带到表层;在这样的过程里,我们既无法察觉它们的本质、来源及运作模式,也无法从它们自身的价值去进行理解,反而是透过将其转化为清醒时的觉受和智识标准,来了解它们的含意。潜意识活动的升起和作用于身心的影响力,大多是毫无缘由的自动化或非自愿反应;由于不具备相应的认知,所以我们无法控制潜意识的活动。
潜意识之下的无意识位于意识的最底层。它并非真的像这个词所暗示的那样毫无觉知,而是代表着一种整体退行的层级,亦即“至上超意识的反向再现“。我们演化的进程始于此无意识层级,首先显化出来的就是物质现象。
超意识
超意识是由超越一般心智活动的更高层级识能所组成的,存在藉由这更高的层级进入到较低的层次。“超意识的作用力是逐步将半动物性的心识活动转化为属灵的人性。“超意识涵盖了心识的更高层级——高层心、直观心、确知心和全知心——以及超越心智的次元,亦即超心智,包括被称为萨切阿南达(存在-意识-至福之乐)的至高实相。室利·奥罗宾多将上述的这些超意识层级简要地做了一些描述:
高层心
我所指的高层心是由神灵意识示现的第一个层级,行者在这里能够持续贴近地体验到梵我或无处不在的大一,并且以这种意识状态去认知和看待万有;尽管其本质隶属于高维神灵,但仍然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心智层次;它是透过升华的思维和全观洞见来示现的——它并没有被炽烈的上界之光所点燃,而是仿佛沐浴在强大澄明的阳光之下。
它充当着上界的实相之光和人类心智之间的纽带;透过这纽带作用它传递着高维智慧。高层心的运作让心智增强并且拓宽,使得行者在灵性上更富有韧性,以便接收更高的智慧,但又不至于被炫目的超验实相之光所灼伤。
直观心
……它无需再依靠更高层次的思维,自然而然充满着灵性光华。处在这个层级上,属灵智慧的澄明与祥和之光,开始让位或顺服于另一道强烈的光辉,亦即神灵的启蒙之光:属灵的实相与其大能的光之舞,进驻到行者的意识领域中,注入了宁静和辽阔无边的悟境,伴随着更宏大的灵性法则的运作,带来了证悟的火焰和充满智慧的狂喜。
确知心
确知心是一种更接近于根本智慧的势能;因为它能直接从某种被隐匿的身分当中,让直观洞见跃然而出。
当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相遇时,确知心能够洞察到客体意识的真相,例如看见、感受或共振到它所接触的对象之真相,从这共振中升起火花或闪电般的确知;或者,即便是未能直面客体,也可以向内贴近地直观到客体的真相或两者的真相,并且接触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势能,但也可能是,当主体意识触及至上实相或万有的灵性实相时,可以立即建立连结,然后与其贴近的觉知之火或闪焰就会在深处燃起。
*一般而言,确知心意味着当下洞察事物的能力,它无需依靠带有觉知的理智。在一般的情况之下,确知心的基础是一种感受或是一种潜意识的逻辑,它源自于瞬间出现的精微暗示。但室利·奥罗宾多也用它来说明直观心之上的超意识层级,因此这个词有着比一般的理解更为深刻的含意。
全知心
全知心能够了悟到“合一本体”乃万有的支撑、本质和基础势能,但是在与其适当配合的动态游戏中,它更强调的是繁多的界分之力,所以会赋予每股力量或每个面向彻底示现的机会,并且依靠潜藏的一体性大能来阻止失衡与冲突。
此处的每一位神灵都能按照其固有特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宇宙,但是和其他的神灵所创造的宇宙并不冲突;万有的每一种面向、理念及势能,都可以在祂彻底独立的能量或光照中被感知到,从而呈现出其价值,但并不会造成不和谐,因为全知心拥有无限量的觉知,在真正的(非空间上的)无边无际中,繁多与这无限是和谐共存的。
就本质和规律而言,全知心其实是超心智意识所委派的根本无明代表。换言之,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双重缓冲地带、和而不同的事物之屏障,经由它的作用力,超心智可以间接地在根本无明中运作,因为后者的至暗本质无法直接承受至上之光的巨大冲击。
透过全知心日冕微光的投射,根本无明当中的削弱之光得以扩散开来,而且经由全知心抛出的阴影吞没所有的光明,如此一来,便形成了无意识界域。由于超心智将自身的实相都传递给了全知心,但却任由全知心自行运作,依据的是对万物的觉知,虽然本质上仍保有对实相的洞见,但同时却首度孕育了无明。
超心智
超心智的核心本质就是实相意识,一种摆脱了根本无明的意识状态。根本无明是我们目前演化阶段的基础,我们的内在本性正试图从中获得自知之明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包括让人类在宇宙中得以存在的恰当意识及功能。由于超心智是一种实相意识,所以拥有着内建的智慧和不虚妄的存在大能;它的直心之道可以直奔终极目标,其场域辽阔到无边无际。
因为它的本质就是般若智慧,所以无需向外获取知识而自有其道;它的阶梯不是从无知或无明步入某种不圆满的光,而是从真相契入到更大的实相,从正念进入到更深的全观,从直觉顿入到确知,从直观心融入到完整又无止境的净光,从逐渐扩大的意识范围证入浩瀚又绝对的无限。
在它的至高层级上面,它拥有着神性的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但即便是处于它的内部层级中,行者最终也能揭露这至高境界。它必定会从根本上摆脱无明和谬误:因为它起始于实相和净光,而且始终在这二者之内前行演化着。
*“超心智“一词传达出了一种卓越心智的涵意,它远远高于普通的心智层次。事实上,室利·奥罗宾多指的是一种超意识状态,它不仅位于心智的维度之上,而且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它不仅超越和有别于普通心智,同时也和高层心、直观心、确知心、全知心这些超意识层级有所不同。因为所有的这些超意识层级都混合了光明与黑暗、智慧与无明的二元性,但其中的实相意识完全没有无明的成分。
萨切阿南达(存在-意识-至福之乐)
萨切阿南达(存在-意识-至福之乐)则是我们最后会进入的永恒合一存有,它是在万物中推动事功的不变意识。祂既是永恒的意志或势能,在无限量的作用力中展露自身,同时也是恒在的至福之乐,怀抱着一切受造物的喜悦,但本身是稳固、不变和至高无上的,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祂在一切受造物中永远维持着无限量状态,丝毫不因其变易而改变,不因其繁多而分裂,不因为在时空汪洋中的兴衰浮沉而增减,也不受表象上的对立性所困扰。祂神一般的意志是不受限的。萨切阿南达乃受造物多元性的合体,是变易与对立底端永恒的和谐本质,祂为它们的局限性和不完美带来了无限圆满的终极目标。
印度传统的智慧之道(知识瑜伽),旨在藉由融入于萨切阿南达的超宇宙终极实相,依次消融掉物质体、精力体及心智体的影响,直通上界的至高大能。然而,按照室利·奥罗宾多的主张,为了具备整合性的自知之明,行者必须逐一证入超意识的每一个层级,包括由超心智扬升至萨切阿南达。
奥罗宾多经典修行手册:《母亲》(第一、二章)
室利·奥罗宾多
室利·奥罗宾多(1872年8月15日-1950年12月5日),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是印度现代著名哲学家、民族独立运动领袖和诗人,亦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被印度人称为“圣哲”,与圣雄甘地,圣诗泰戈尔通称“三圣”。
他以「整体吠檀多」及「精神进化说」著称于世界,其学说荟萃东西方思想、融贯科学与宗教、调和唯物论与唯心论,被誉为「综合东西方哲学的典范」。
1926年在印度东南沿海的本地治里与他的灵性协作者密那·阿尔法萨合创奥罗宾多修道院,从事著述。之后,转而研究哲学,神秘主义及瑜伽,他所创建改进的整体瑜伽,也成为今瑜伽研习主流之一。一生写有一百多篇著作,主要有《神圣人生论》、《人类循环》、《印度文化的基础》、《最后的诗篇》等。
曙光村创始人「母亲」
「母亲」是室利·奥罗宾多(Sri Aurobindo)的灵性协作者,本名是密那·阿尔法萨(Mirra Alfassa,1878年2月21日-1973年11月17日)。
她在1914年3月29日来到印度本地治里的奥罗宾多僻静所,后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波及而离开本地治里,并在日本渡过大半人生,她在日本遇到诺贝尔桂冠诗人泰戈尔。直到1920年,「母亲」终能返回本地治里并定居在此。
奥罗宾多在 1926年11月24 退隐之后,「母亲」便与大师的其他弟子建立了奥罗宾多修道院。「母亲」也成为该社群的灵性导师。
1968年「母亲」在本地治理成立黎明之村,又名曙光村、地球村,旨在成为一座寰宇城镇,“来自世界各国的男男女女都能够超越信条、政治、国籍,和平、进步且和谐地住在这里。黎明之村的目的是实现人类大同。”
「母亲」末30年的人生经历都记载在13册的巨著《母亲的天命议程》中 。奥罗宾多认为她是神圣母亲的化身并以此称呼她。当被问及为何她是母亲时,奥罗宾多写了一本深入浅出的书 --《母亲》来介绍母亲的杰出人格、她的面向及神圣化身,解释为何她应被称为「母亲」。
出版说明
《母亲》共分六章,全部撰写于1927年。
第一章是室利·奥罗宾多捎给弟子的一些讯息,第二章到第五章是信件,第六章也是最长的一章,则是为了编入《母亲》这本小册子而撰写的。这本小册子最终是由信息、信件和第六章所组成,于1928年以《母亲》为书名首次出版问世。
此书文本已经和室利·奥罗宾多的手稿进行过校对。
——母亲与室利·奥罗宾多
于1950年4月24日达显
01
这伟大而艰难之事的达成需要两种权能的结合,此即我们付诸努力的目标。一是来自下方坚定而恒久的热望,二是来自上方恩典的回应。
但至上的恩典只会在光明与真理的条件下工作,绝不会在虚妄和无明强加于祂的情况下起到作用。这是因为如果祂屈从于虚假无明的要求,岂不是违背了自己的初衷?
光明与真理是至上大能下降的唯一条件,别无他途。只有当最高层级的超心智大能从上方降下来,同时下方也有敞开的回应,这神圣大能才得以成功地接管物质体本性并且消除它的对抗。行者必须具有彻底而真诚的臣服精神;必须向神圣大能全然敞开;必须对正在下降的永恒实相做出持久而完整的主动选择;必须对心智体的虚伪、仍然在控制着地球的精力体势能、物化力量及其种种现象,做出持续而彻底的拒绝。
臣服必须是彻底而全然的,我们存在的所有部分都得顺服了才行。仅仅是灵魂的回应、高层心智体的敞开接收、内在精力体的顺应、精微物质体对上界大能的感知,仍然是不够的。存在的所有部分包括最外层、一切有所保留的部分、隐藏在怀疑困惑及托辞背后的任何东西、所有产生对抗与拒绝的部分,全都得臣服于上界才行。
若是有一部分臣服、另一部分却有所保留,并且遵循着自己的方式、制造着有利于自己的环境,那么无外乎就是在把恩典从身边推开。
如果你表面虔敬臣服,内在却隐藏着小我的欲望、自我中心的需求和精力体的执着;如果你把这些与真正的热望混杂在一起,并且试图将它们打包强加给神圣夏克提,那么无论你怎么祈请神的恩典来转化你,也只是徒劳一场。
倘若你一半朝向真理敞开、另一半却打开大门迎接敌对势能,那么指望神的恩典与你同在必定是枉然。若想在你的神殿里安设活生生的临在,就必须维持住它的洁净无染。
但如果每当上界介入并且带来实相的大能时,你都选择背弃祂、重新召回已被驱逐的虚假魔力,那就不该把责任推给神恩,说是祂令你失败的。你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意志中参杂了虚假,你的臣服尚未臻于完美。
倘若你向上界呼求实相时,内在的某个部分却选择了虚妄、无明和不圣洁的东西,甚至是不愿彻底拒绝它们,那么你一定随时可能遭到魔界攻击,恩典的保护力也会从你身边撤去。首先你得觉察到在你之内的虚妄和晦暗不明的力量,并且要坚持不懈地拒绝它们,唯有这样你才能正确地祈请神降下祂的大能来转化你。
真理与假说、光明与黑暗、臣服与自私,是无法在神的圣殿里共存的。转化必须完整而统一。因此,否绝一切抗拒转化的东西,也必须做到彻底无漏。
请放弃以下这个虚而不实的想法吧:神的大能会按照你的私欲为你做尽一切,哪怕你没有满足至上之神所设定的先决条件。如果你能够真实而彻底地臣服,恩典自然会照顾好你的一切。
同样地,你也要弃绝以下这种虚而不实和懒惰的期待:神的大能甚至会替你代劳、让你变得臣服。神圣母亲要求你臣服于她的足下,却从不强求你如此去做。你每一秒都拥有充分自由的选择权,直到她降下那不可逆的转化大能。到底你是抗拒和对抗这神圣大能,还是要唤回奉献小我的勇气?你真能心甘情愿承受随此选择而来的灵性后果吗?你的臣服必须是自愿和自由的,它必须是出于有觉知的生命抉择,而非无反抗力量的机制作用或变成无意识的工具。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将无反抗之力的消极态度和真正的臣服混为一谈。然而,在这种消极的状态之下,任何真实有力的东西是不可能降临的。正是物质体本性中的惰性和消极被动倾向,使得人任由内外境的黑暗逆反势能摆布。当神圣母亲的大能进行其事功时,我们应当以一种愉悦、强健、有益的归顺态度来与她协作。此时你需要的品质就是被实相之光照亮的顺服之心,和黑暗及虚假之魔作战的内在勇士精神,以及神的仆人之忠诚。
这些才是正确的态度。唯有能坚守这些态度、保住信心绝不被道途中的沮丧与困难动摇的行者,才能通过层层魔考、大步迈向最终的胜利,完成伟大灵魂的炼金质变。
02
至上之神藉由祂的神圣夏克提创造了宇宙万物,祂隐而不显、是一切现象背后的无量光。祂被自己创造出的瑜伽摩耶(Yoga Maya)遮蔽住,在低等本性中通过命我(Ego of the Jiva)发挥作用。
在瑜伽中也是如此——神既是道途亦是成就之法。祂的神圣夏克提将圣光、大能、智慧、高维意识、至福之乐作用于圣杯载体,当圣杯已清空并且向她全然敞开时,她就会将神圣大能注入其中,使得修行能够成功。然而,只要下三轮的本性仍旧活跃,行者就仍需付出努力,继续精进修行。
行者需要付出三重精进努力:热望、拒绝、臣服。
1. 热望
一种警觉、持续、不间断的对高层境界的热望。包括心智体的意愿、心灵的追寻、精力体的认同、向上界的敞开,以及让物质体意识和本性变得有可塑性的意愿。
2. 拒绝
拒绝下三轮的能量活动;
拒绝心智体的妄念、主张、偏好、习性和分析算计,如此一来,真正的智慧就得以在寂静的心境中找到一处自由的居所;
拒绝精力体的欲望、渴望、追求五感的满足、激情、自私自利、自负自大、傲慢、强烈的感官欲求、贪婪、嫉妒吃醋、对真理的敌意,如此一来,实相的力量与喜悦就得以从上方灌注到平静、宽广、强壮与神圣的精力体中;
拒绝物质体的愚昧、怀疑、不信赖、黑暗、顽冥不化、狭隘卑鄙、懒散、对改变的抗拒、惰性,如此一来,真实而稳固的圣光、大能、至福之乐就得以在已净化的愈发神圣的肉体中安置祂自身。
3. 臣服
将小我、头衔、拥有的一切、意识的每一个细微层面、一切身口意活动,全部臣服于上主和神圣夏克提。
伴随着臣服和小我献出自己的灵性进展,行者开始觉知到神圣夏克提正在他体内进行着事功。她将自己的大能越来越多地倾注到行者体内,使得行者领会到解脱的况味,并且在他身上铸造出完美的神性。这个有觉知的过程越是能替代他的自力修行,他的进步就越快、越真实不虚。但这仍然不能完全取代自力修行——直到臣服与小我奉献自身已经彻底变得纯粹和完整。
要注意的是:不肯满足神所设定的条件,要求祂为自己做尽一切,并且拯救自己摆脱所有的困难和挣扎,其本质就是一种欺骗,而这绝不会将你引向自由与完善。
排版、校对:嘉灵
审核:嘉禾
(文章来自蔷薇译组,侵删)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