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教
日本的神道,也就是“神道教”,简单地说就相当于中国的儒教,是日本原始本土文化的核心部分内容,也是如今的日本国社会文化构建的源泉和基础,更是日本民族性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出发点。
在如今的日本文化中,神道教无处不在,已然成为了日本国民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精神支柱,也是这个民族日常生活以及各种行为的思维逻辑基础。
说白了,神道教就是日本文化的“根”和“魂”。
神道的概念
按照江户时代的国学学者平田笃胤的解释,“神道”就是“如此灵妙之物”的意思。要追溯起来,日本“神道”这个概念,还是从中国儒学典籍《易经》中借鉴来的。《周易》的观卦之《彖》传是这么记载的:“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里的神道是指自然的神妙变化的法则,指的是圣人取法于这个法则,建立政教制度,对社会进行治理。后来神道被解释为宗教意义上的“神明之道”、“神灵之道”。
神道的起源
日本神道教(Shinto)简称神道,发源于洪荒时代,起源于大约公元3世纪左右。
当时正是中国的三国时代,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就有记载:倭人,其邪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据说是当时的日本女王刚统一了日本岛国的零散部落,想通过祭祀太阳等宗教活动,祈盼国家长久治安和风调雨顺,现在已成为日本国民固有的宗教信仰。
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只,也赋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
公元5世纪,“大和国”基本统一了日本列岛,也继续以太阳为崇拜图腾,进行祭祀。
“神道”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书纪》,书中记载“天皇信佛法,尊神道”。
“神道”二字虽然源自中国汉字,但实际上中国与日本对此词的概念不同,我们若按字面来解释神道教,必会被其名称所误导。
到了公元8世纪,也就是中国唐代的时候,日本与唐帝国有了接触,为中国的强大所震撼,产生了极度的自卑心理,于是便伪造国史,抬高自己,先后撰写完成了《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半真半假的史书,将神话与真实的历史糅合在一起,把神话中的天照大神当成自己的祖先,天皇从此成了神的代言人。
日本的神道,按照地域划分又分为大和神道和琉球神道,大和神道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起源于本州岛和四国岛本地的崇神传统,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祗。琉球神道以龙宫信仰、御岳信仰为主,起源于琉球群岛。
神官和巫女都是神社里的神职人员,大概类似于我们的道士和道姑朋友。古代的神官和巫女都是终身职业。
神官在神道中是神与人之间的媒介,他们也负责替信徒祓除与主持婚礼。在远古时代因政教合一因此氏族首领也是神官,到后来才有专门的神职。
在日本和平宪法成立前,国家神道的神官是公务员。他们分五级,分别是浄阶,明阶,正阶,権正阶,直阶。而大官司则是最高神官,是一个神社的最高负责人日本古代的巫女,又称神子,源自对神的信仰,是类似于主祭、先知一般的存在。
传说巫女可以接受神的凭依,传达神的意志。天钿女命、菊理媛、卑弥呼等就是古代日本最有名的几位巫女。直到现代,巫女仍然是日本神道教的神职人员之一,但现代的巫女已经没有对神的虔诚信仰,也失去了神圣的灵媒身份,而只是一种职业。
在现代,要成为巫女已经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和门槛了,特别是还有着在业余时间兼职打工的巫女。
严格说来,神道教并没有经典可寻,若要列出具代表性的经典,《古事记》与《日本书纪》两部古书可勉强称为神道教经典。
《古事记》计有上﹑中﹑下三卷,全书收纳开天辟地以来至公元628年推古天皇的各种神话﹑传说﹑歌谣与历史,是以天皇为中心的一贯思想,于公元712年由太安万侣奉元明天皇之命撰成。十八世纪时本居宣长著《古事记传》为《古事记》作批注,成为研究日该国学与古代宗教﹑历史的重要书籍。
神道的发展过程
根据学者研究发现,日本神道的发展经历了四大阶段。
第一阶段:自发的原始神道时期;
第二阶段:神佛接触的神社神道时期;
第三阶段:国家神道时期;
第四阶段:现代神道时期。
第一阶段的自发原始神道时期,指的是从日本的原始蒙昧时代到公元5-6世纪,这个阶段的日本民众对神的崇拜完全是自发的、低级的和不成系统的,而且也没有任何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是从公元5-6世纪到19世纪,也就是日本维新变法前夕,长达一千多年,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中国的佛教典籍和文化输入到了日本,对其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由于佛教实力强大,一度成为了国教,这个时期的神道教不是臣服于佛教,就是与佛教斗争,你来我往,争斗不休。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千多年正是日本幕府的统治时代,天皇的权力被剥夺,地位很低,穷困潦倒,甚至到了快要沿街要饭的地步,而明治维新改变了这一切。
第三个阶段就是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是国家神道时期。
在此期间,伊藤博文等人制定法律,将明治天皇推向神坛,以此为号召,扫清德川家族的影响,大力推行维新变法,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现代化强国。
然而,日本在国家神道教的蛊惑下,决定由军国主义掌权,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损害了整个东亚和南亚,最终被美国的两颗原子弹炸服。
第四个阶段就是现代神道时期。
二战之后,美国废除了日本国的神道教,不再承认天皇有神一样的地位,先后下达了《废除对政治、民权及信教自由的限制》、《关于严禁政府保证、支援、保全、监督及其弘布国家神道之要件》,这个文件就是《神道指令》。
《神道指令》规定,在取缔国家神道的同时,神社、神道在清除军国主义和过激的国家主义要素之后,可以作为与国家政权无关的民间宗教继续存在。
日本从此进入了现代神道教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教派神道十三派:黑住教、禊教、神道大教、神道修成派、神理教、神道大成教、神习教、出云大社教、御岳教、扶桑教、实行教、天理教和金光教。
神道祭祀分类
仲春(2月),祈年祭。
季春(3月),镇花祭。
孟夏(4月),神衣祭、大忌祭、三枝祭、低俗作品请删除祭。
季夏(6月),月次祭、镇火祭、道飨祭。
孟秋(7月),大忌祭、低俗作品请删除祭。
季秋(9月),神衣祭,神尝祭。
仲冬(11月),上卯相尝祭、寅日镇魂祭、下卯相尝祭。
季冬(12月),月次祭、镇火祭、道飨祭。
祭祀的主要内容有三部分:行禊祓、奏神乐、向神祈祷。
禊祓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内要洁净身心与各种饮食器皿,是为斋戒;
神乐又称神游,是一种祭神的宗教音乐;
祈祷和一般宗教祈祷相似,祈求国泰民安与个人蒙福。
神道教特别注重战争胜利的祈求,因此每逢战事,就会有大批的神道教徒为了战胜至神社而膜拜祈求。
另外,到神社参拜的人,通常会先到神社的小水池处洗手,表示洁净后再去参拜。
而传统的神道教结婚礼在进入神殿前有手水仪式,是用水洗手和口以表示洁净的仪式。
神道中的神宫和神社:伊势神宫、热田神宫、出云大社、八坂神社、伏见稻荷大社和吉备津神社。
教义与经典
神道教徒不像基督徒有每周的固定礼拜,信徒可在每月一日和十五日或是祭日至神社参拜,也可按照个人需要随时到神社膜拜,虔诚的神道教徒则每日早晨前往神社敬拜。
新生儿在出生后30~100天内需参拜保护神,3、5、7岁的儿童则于11月15日七五三节参拜神社,感谢神只保佑之恩,并祈祝儿童能健康成长。
纵观日本人的一生,他们多数同时信奉神、佛两教,婚礼多从神道教习俗,而丧殡则多从佛教葬仪。
传统日宅兼有神道神龛与佛教祀位,神道神龛多是供奉保护神与天照大神,佛教祀位则是敬拜祖先亡灵。
到日本旅游的人一定会参观神社,并对这大大小小的神社留下深刻的印象。
神社与神宫是神道教徒祭祀之处,至于何时起源已无法考据。最初的神社形式是在树木茂盛之地建一小屋,中央种一常绿树,信徒们相信神灵居在其中,遂开始敬拜,称为“神篱”,以后就渐渐发展成今日的各种神社了。
依所祭拜的亡灵种类,神社被区分成六大类:(1)祭祀古代诸神祇的神社;(2)祭祀历代诸天皇亡灵的神社,又称神宫,如祭拜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宫;(3)祭祀有功勋皇亲的神社;(4)祭祀国家功臣的神社;(5)祭祀诸氏族祖先的神社;(6)祭祀国郡乡土功劳者的神社。
总计日本现有神社已超过八万座,其中每年参拜人数最多的有:镰仓八幡宫(约六百万人)、伊势皇天大宫(约四百八十二万人)、东京明治神宫(约六百二十五万人)与靖国神社(约三百万人)。
神社通常有一个具传统风格的入口,称为鸟居,从鸟居沿正道而行,可到达净盆处,参拜者可在此洗手漱口。神社本殿供有神体(Shintai,又称御灵代),不过只是一些象征物,如神镜、木偶、丛云剑等。
神社的参拜
俗话说拜得神多自有神庇佑,最后介绍一下关于参拜神社的基本步骤,出去旅游拜神也不会被人耻笑不懂礼貌。
一.在神社外面的第一座鸟居(称为一鸟居)前鞠一躬,然后沿着道路靠边走,因为这路被称为“正中”,据说是神走的道路,参拜的人需要靠边走以示尊敬。
二.沿正中而行会来到一个石盆,被称为净盆。上面有长柄木勺。先右手拿起勺子,舀水清洗左手。然后左手拿勺子舀水清洗右手,最后用右手拿勺子舀水,倒在左手掌心处,漱口。(不能喝!)
三.右手拿勺子,清洗左手。
四.最后舀一勺水,把勺子竖起来,清洗手柄,然后放回原处。
然后我们就来到了神社的拜殿,一般而言,神社的拜殿都会有一个铃,下面挂有一根绳子,是可以摇的,(日本人相信铃声可以驱魔)并且会有一个箱子,是收集香火钱的。
参拜神社的基本步骤是两拜两拍一拜。
两拜:两次深鞠躬
两拍:在胸前拍掌两次
一拜:合掌许愿后再深鞠躬一次。
印度教
印度教是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佛教和耆那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内所产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印度的国教。
在南亚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以及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众多信徒。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大于拥有3亿信徒的佛教。
所谓“印度教”是存在于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这种综合性、多样性使人们很难对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征作出公认、明确的定义。
马克思曾说:“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佳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可以说“印度教”囊括了一神论、多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
19世纪英国殖民地曾用了20年时间对印度教作了系统的调查,当年英国外交部曾宣布:无法对印度教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它既是有神论的宗教,又是无神论的宗教,既是多元论的宗教,又是一元论的宗教;既是禁欲主义的宗教,又是纵欲主义的宗教;既是宗教信仰,也是生活方式等等。
“印度教”(Hinduism)一词并非印度人民对自有宗教的称谓,而是外来人强加的。在印度所有经典中都没有这个词的出现。"Hindu"实为"Sindhu"一字的讹传。此字本指自古以来就被西方国家称为“India”(印度)的国度,是由希腊人从波斯人借用的字。
后来由于印度周边地区的穆斯林无法念清楚"Sindhu River"(印度河)中的第一个字母"S",因此把该字念成了"Hindu"。这个字后来就被外国人用来代指生长在由印度河及恒河浇灌的土地上的人民所具有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因此,确切地说,印度教是由存在于印度本土上的不同信仰组织集合而成的。
不过,尽管有那么多的信仰,但大多数的根源都来自一个,即成书于公元前2000年前的《韦陀经》(又译“吠陀”)。《韦陀经》有四部:娑摩(Sama Veda)、耶柔(Yajur Veda)、梨俱(Rig Veda)、阿闼婆(Atharva Veda)。这四部《韦陀经》教义主要分两个部分:祈求世间福报及达到灵性解脱。每一部分又各自分出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层次。正是这些林林总总的不同目标及不同层次才构成了印度教各种信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印度教中所崇拜的神有很多,但主要的神有:至尊神奎师那和他的扩展罗摩神、创造之神大梵天、破坏之神湿婆、维系之神毗湿奴。印度教认为善恶有因果,灵魂有轮回。善行能让人死后升天,恶行则让人死后堕为畜牲。印度教主张禁欲和苦行,以达到灵魂的净化。
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即使踩死一只蚂蚁也是不仁。因而印度教教徒一般是吃素,最保守的印度教教徒甚至连鸡蛋都不吃。
印度教有严格的种姓制度,即人分为从高贵到低贱的四个等级: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各种姓间界限分明,不通婚,不往来,不变更。印度教还有形形色色的教律,诸如:重男轻女、寡妇不能再嫁、已婚妇女不能在大庭广众下抛头露面以及重婚等等。
印度教的经典主要是四部《韦陀经》,此外还有作为韦檀陀哲学来源的《奥义书》和《森林书》、历史文献《往世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以及《博伽梵歌》和一些宗教圣人传记等。
生活习俗和禁忌
1.和印度人打招呼忌讳用左手。因为印度人如厕是用小水管冲洗的,左手会要协助清理,所以最好不要用左手给人吃的或者用左手打招呼哦。
2.大家都知道牛在印度是神圣的,牛是印度教湿婆神的坐骑。在印度不要轻易问人家哪里可以买到牛肉制品,或者说任何对牛不敬的话语。另外,送给印度人的礼品也尽量不要是牛肉制品。当然牛奶除外。在印度农村,农家土墙面有的都会是用牛粪和泥巴混合砌成的(牛粪毕竟是草变来的一来是信奉牛的缘故,二来也是让泥巴更好粘合的作用)
3.国内喜欢小孩会去摸他们的脑袋,在印度最好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是不礼貌的行为。
4.印度宗教很多,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大部分信奉印度教,所以在印度你不清楚状况的情况下不要随意谈论宗教,说不定你就在冒犯和你聊天的人。
5.印度人大部分是素食主义者,现代年轻人可能有一部分是食肉的,但年长的几乎都是素食,请人吃饭一定要搞清楚对方是否是素食主义者。像我的朋友家,他妈妈是连鸡蛋都不允许他吃的,不过他说他都偷偷在外边吃。年轻人有一部分相对开放一些。
6.印度是种姓制度的国家,不要轻易询问人家是什么种姓的。他们一般都是在同等种姓中找对象的,不像咱们这边只要相爱就好。
7.去印度的寺庙,大部分是要拖鞋进入的,所以最好不要穿名贵的鞋子去参观寺庙,以免丢失了你要光着脚回家。
8.印度的交通比较拥挤,三轮车比较多,而且司机很猛的,国内小城市也有这种三轮。街上真的是会有牛悠然自得的行走,即便是大城市。另外很少有国内这种出租车。如果需要出租车都是要提前预定的,国内是靠右行走,印度是靠左行走。
9.在印度一个人晚上还是最好不要出去,以免出现危险。女的最好不要穿很漏的衣服哦,热裤还是放在家吧。
10.印度也有给小费的习惯,也有乞丐行乞,当红灯的时候,他们也是会来敲车窗玻璃的,如果你愿意,也可以适当给一些,不给他们也不会把你怎么样。印度就是这样一个奇特的国家,即使他们贫富差距也大,但穷人不会那样嫉恨富人,他们信奉这世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可以换来来生的好日子。当年有的印度富翁都放弃家财做了苦行僧。
11.印度的菜品很多是中国人的胃适应不了的,他们也有方便面,maggie noodles,你可以在国内带过去也可以在当地超市买。不过印度的超市里的中国面条可不怎么的,还不如咱们的挂面。印度的咖喱味道比国内要重很多。他们的辛辣调料远比国内味道重。在中国,大部分菜上桌你是看得出原料,在印度很多你都看不出来,因为都是稀稠状了。
12.印度的如厕用水冲的多,所以手纸比较贵。
13.印度的蚊子不少,街边狗也不少,要注意防止被咬传染疾病。那些街边的狗好像我们这边的农家土狗。
14.印度的夏天特别热,国内夏天热的时候特别喜欢开窗户,但在印度最好你关上窗户。因为外边的热浪进来的话,屋里更热。
15.印度的卫生状况是全世界闻名的,令人堪忧,一旦下雨了街上都是神牛拉的屎,因为印度将牛奉为神明是不允许杀害的,所以在下雨天,你不想踩牛屎的话,最好就带上雨靴。
16.在印度要避免一些可能会引起误解的动作,情侣最好不要在公共场所手牵的,当然拥抱就更要避免,女士不要着无袖T恤或都是过于暴露的衣服,而且不要交叉双腿。
17.印度人见面时说:“纳莫斯迦尔”或说“纳莫斯戴”,即祝贺、致敬之意。它不分时间、不论男女,见面或分手时皆可用之,还礼者也说此话。但要重复两次,以表客气。当然也不尽然,有些地方或城市,或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则用英语表示,有的地方则用自己的方言来表示。
18.对于尊长或某人若表示格外尊重或恳求时,则行摸脚礼,即屈身用右手先摸一下长者的脚尖,然后再用同一只手摸一下自己的头,以表示自己的头同长者的脚相接触。这时,对方则用手摸一下行礼者的头顶,以示还礼。有事相求者甚至干脆跪在地上,用双手摸对方的脚,用前额去触对方的脚尖。
排版、校对:嘉灵
审核:嘉禾
(文章转载自大老虎的世界漫游,不代表平台观点,侵删)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