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先知道孩子的性向。注意,我们人的生命存在两个东西,性跟情。

——南怀瑾先生

现代对于儿童的教育,有所谓性向的测验,以决定其“可塑性”。例如有的小孩喜欢在墙上乱画,有的小孩欢喜玩机械,看见手表的指针会走动,觉得稀奇,就拿小螺丝刀去拆开来玩。有些讲究性向问题的家长、老师们,就让他去拆,认为这孩子将来可能成为一个发明家。可是,假如我是这孩子的家长,则不一定让他去拆,最多是破旧不堪的废弃物,才让他去拆。因为小孩子天生有一种破坏性,人性中是具有反动成分的;尤其小孩好动,看见稀奇的东西,非打烂来看看不可。不过也有人生来想当领袖的,也有人生来想当和尚或神父的,这就是性向问题。

所以教育孩子,要从其可塑性方面去培养。有时候父母看到子女在某方面是不可造就的,就要赶快给予他职业教育,使他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能够有饭吃;对于造就不了的,如果一定要他有很高深的学问,出人头地,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成功,各有各的道理,不一定要书读得多,这就如中国的谚语:“行行出状元”,也就是现代的理论,要注意性向问题。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益品书屋】南怀瑾先生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点击文字即可进入)

中国人有句老话,表示对一个人认识得很清楚、了解得很深刻时,往往说“我把他从小看到大的”,这句俗话听起来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字面上看也很平淡,却包含相当深的哲理。

大家都该看过《红楼梦》,其中有一段描写贾宝玉周岁时依照古老传统的风俗举行抓周。在周岁幼儿的面前放置许多东西,如纸、墨、笔、砚、算盘、剪刀、尺、绳墨、印章、布、胭脂、花粉等,看他伸手去抓什么东西,就可以预测这个孩子将来会朝什么方向发展。据说这种测验还相当灵验。而贾宝玉当时见到面前这许多东西,一伸手就抓起了胭脂花粉,有人在旁边抢了下来,他还是抓胭脂花粉。后来这位公子哥儿果然在胭脂丛中度过他的青春。这个故事也就是“从小看到大”的一种说明。幼儿时期的许多习气就是长大后的生活剪影,这也就是现代人所讲“性向”的问题。

所以人性问题,我想有一个重点是不可忽略的。任何一个人,我们都要注意他幼年时期的幻想。依我个人的观察、体会,以及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差不多可以确定,所有的人,他一辈子的理想与作为,都来自於幼年的幻想。所以我们必须特别注重小孩子的幻想和反应,他们平时的一举一动,都隐含了将来的变化。这个抓周的风俗,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落伍,但拿现在儿童心理学来解释,好像近于对婴儿性向测验的做法。其实,这正是一种幼童幻想的象征,可作儿童教育的参考。

——《孟子与公孙丑》《解决青年问题之我见》

【益品书屋】南怀瑾先生 |《孟子与公孙丑》(点击文字即可进入)

传统上,中国的教育是从胎教开始,从怀胎就开始教育了。古时都有规定的,夫妻分房,然后家里挂的画,用的东西都要改变,胎儿会知道。生出来以后重要的是家教,是家庭父母的教育,不是靠学校的。我看现在人,大都把儿童教育寄托在学校,父母家长自己本身却都有问题。依我几十年经验看来,许多家长都犯了一个大错误,把自己达不到的目的,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书没有读好,希望孩子读好;自己没有发财,希望儿女赚钱发财;自己没有官做,希望儿女出来做官。这个目的是很严重的,每个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后托给学校自己不管,自己的言语行为又大多是乱七八糟的,影响到孩子。这就是中国教育的问题,也正是家教的问题。

孩子们的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先知道孩子的性向。注意,我们人的生命存在两个东西,性跟情。你对一个孩子、一个新进来学生的性情先要了解。

我们先看《大学》《中庸》,性在学理上叫做禀性。禀性这个禀字有写成“秉”的,这两个通用。禀是什么?孩子生来自己带来的,不是父母遗传的。不但是人,甚至一条狗、一只猫,或者一只老鼠,每个生物的秉性都不同的,现在我们通常称之为个性不同。你们办教育,大家只晓得讲,哎呀!这个人个性很坏啊。但教育家就要是个科学家耶!个性不同是怎么来的?你教育一百个孩子,一百个个性都不同,这个秉性是哪里来的?要研究了。

秉性分两个方面,有些是生理上来的,身体有问题,譬如内在有病的,有的会非常忧郁,有的会非常狂放;有些是思想情绪来的,和我们大人一样,情绪是科学的问题,也是医学的问题。我们人内部的生理,心肝脾肺肾,哪一部分不健康,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譬如这个人很忧郁、很内向,可能是肝的部分有问题,并不是指肝上长东西哦!而且这个机能有时是另外一种形态,譬如脾气特别坏的,也是肝的问题,影响了他的脾胃。所以教育要搞清楚个性的问题。

现在教育最难的是什么?大家说是怎么教孩子记忆。那么记忆力究竟在脑子还是不在脑子?记忆跟思想有什么不同?思想跟情绪有什么不同?管教育的这些问题都没有弄清楚,光是在功课、知识上教,那完全不对了。所以教育非常非常难的,第一个就是禀赋问题。那么禀赋是遗传来的吗?也不对。我们中国古人有句土话,“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同一个妈妈生九个十个兄弟姐妹,每个个性都不同,聪明与笨也不同,都是一对父母遗传的啊!所以说禀赋完全是由基因遗传来的,也不完全对。佛法、佛学的科学讲的很清楚,禀赋是自己本身带来的种子,佛学名称把这个禀赋叫种性,他自己本身带来的种子。例如尧舜是圣人,也是帝王,但尧的儿子不行,舜的爸爸不好。优秀的父母生的儿女不一定好,很笨很差的父母生个儿女却非常了不起;现在解释说是基因问题,那基因怎么分类?怎么遗传来的?我常常告诉研究生理学的医生,基因不是究竟,后面还有东西,慢慢去研究吧!所以是本身的种性带来秉性,而父母的遗传、家庭、时代、社会、教育的影响都叫做增上缘,增上缘是影响那个种性发展的一种助力。

——《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益品书屋】南怀瑾先生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点击文字即可进入)

我认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大部分都犯一个错误,父母往往把自己一生做不到的愿望,下意识的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却忘记了自己子女的性向与本质。做父母的应当思考,如何正确的培养与辅导孩子,让他们成人立业。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读书、考试、上进,希望出人头地,是极大的错误观念。这样爱孩子,其实只会害了他们。

我简单明了告诉大家,《大学》上说“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父母对儿女有偏爱,所以只看到他的优点,而不晓得他的缺点。我们做父母的,要注意这两句古圣先贤的告诫。但是古人有另一面的说法,叫做“知子莫若父”,指出很重要的教育重点,是父母须要懂得自己子女的禀赋性向,因为老师和别人不见得真正全盘了解每一个学生。现在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只是过份宠爱关心,反而对子女的禀赋性向都没有深切关注。我个人的经验,看了古今中外,全人类几乎都一样,都会犯这个错误,不过外国人好一点,中国现在这一代太过分了。“知子莫若父”,实际上,对儿女的禀赋性向,做父母的不一定看得清楚,因为有偏见,有偏爱。刚才讲这两个观点,看起来相反,但不尽然。

刚才讲过,我是独生子,没有兄弟姊妹,一辈子靠自己站起来。我也有儿女啊,我只吩咐孩子们,不要一定想升官发财,一定想做什么大事业,一定想读什么名大学,只要好好学个谋生技术,可以生活餬口,一辈子规规矩矩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就好了。发财做官,都是过眼烟云的事。我对孩子的教育是这样,一切要他们自立发展,这就是古人所说“人贵自立”的道理。

再说中国历史上的圣人尧、舜、禹,后代都不好,并不是坏,是不够聪明,这就讲到现在科学所谓基因的遗传。我也做过父母,还四代同堂,我晓得孩子不够聪明,这四代聪明给我占完了。你们看水果树,有一年长了很多果子,接下去就要休息好几年。你们都是了不起的聪明人,不要再往孩子身上加压力,这个里头的深意很大了。孩子生下来身体强弱、脑力够不够、个性好坏,遗传自父母的占百分之三十,所以做父母的要反省对儿女的教导。对孩子们不是叫你们不关心,而是不要爱得过份,放一步,让他自由发展,但是现代人都关心得过头了。教育的目的,不是教他知识,是把孩子天生遗传不好的个性转化,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只靠学校,而是家庭教育,父母最重要的是不可偏爱。

我常常给同学们讲,拿最好的学校如有名的北大来讲,你们知道北大第一名的同学有几位啊?有哪个人知道第一名是谁的?清华第一名的几十年来有谁啊?他们做出了什么事业?你们现在看到每个学校毕业的同学,社会上能立足的、事业做得很好的,或者最有钱的,哪个是名大学毕业的啊?不多吧!不要迷信这个了,教育不是这个道理!不管哪一行业,社会上成名的人士,不一定是从很好的学校出来的。这就是性情,他的禀赋问题了;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

——《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南怀瑾先生精选书籍: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点击图片,带走好书

编辑、校对:嘉灵
编校审核责任人:嘉禾 
(转载自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