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马桩顾名思义是拴牲口的柱子,它的出现与人们饲养牲口有关,早在汉代画像石中,就生动雕刻马栓在栓马桩的图像,例如,1911年4月四川永川西北乡冰糟村崖墓出土石棺上刻有一马栓在柱上;1994年四川新津鄧双乡石广湾岩墓出土石棺上刻一马栓在柱上,柱顶还刻一猴。以后的绘画中唐韩干画《照夜白图》绘一桩栓一马,元代任仁发《饲马图》也是此类内容,都是名人名画。所以说栓马桩源远流长,而在我们陕西关中一带至今遗存大量石质拴马桩,对此我们进行了全面了解,并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带有纪年款识的拴马桩,[见“清代拴马桩”一文(《收藏》2009年11期)]。主要从桩首与桩颈的雕刻变化特征入手,基本掌握了雕刻的时代,现再对其造型特征、雕刻艺术风格进行再探讨。现选具有代表性的拴马桩介绍如下:

 1 

胡人骑狮拴马桩

胡人骑狮拴马桩,通高198cm,桩截面21.5*22㎝。桩首为骑狮人头戴缠头帽,脸庞圆而丰满,串脸卷胡,浓眉大眼,圆目前视,高鼻。着圆领窄袖长袍,腰系衣带,项系巾,脚穿长靴,臂上系绳,骑于狮背上,右手抓狮耳,左手置于左腿上。狮子粗眉凸起,巨目,宽鼻,咧嘴,前两腿直立,后腿曲蹲。狮子似被压得难以承受,而骑狮人则呈怒相,驱狮欲行神情。人物面相看为胡人,帽与衣着属胡人装,其睁目咧嘴,带着威武勇猛的形象,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十分成功,虽然狮子驯服,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原狮子不服,狂奔跳跃,经过努力制服猛狮,奋力搏斗停止了,而思想情绪仍是平静,表情犹存,手还紧抓其耳,是艺术匠人对生活的细微观注,以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圆形台座侧绕长绶带,桩颈正面雕刻行鹿,左右两侧刻奔鹿,后侧为折枝花纹饰,四角下各有一垂柱。 

 2 

胡人驯狮拴马桩

胡人驯狮拴马桩,通高229㎝,桩截面27*27㎝。桩首胡人头戴缠头帽,侧头瞪目竖眉下视,宽鼻,嘴紧闭,留短胡,身着交领长袍,脚蹬长靴,俯身骑于狮背上,一手抓狮耳,另一手抓狮口咬的彩带,狮子宽眉凸目,瞪眼,口咬彩带转头,前退撑立,后腿曲卧,不受驯教,而驯狮者紧抓不放,狮子的那种凶野气势没有了,将被收服,呈现驯狮场面。其为胡人相,匠人突出刻化头、两手与须眉之间的特征,将人物性格典型性表现得真切。桩颈四面刻花卉,颈下四周各刻一垂柱。

 3 

骑狮拴马桩

骑狮拴马桩,通高159㎝,桩截面25*25㎝。桩首骑狮人头戴小圆帽,帽顶带有一长穗,左侧下垂,帽有绣花,浓眉,大鼻,头微侧,嘴带笑,身着交领宽袖长袍,脚穿靴,骑在狮背上,肩背上爬两只幼狮,右手抓狮嘴角,左手半举扶一幼狮。狮子粗眉巨目,宽鼻,大嘴长咧,颈戴项圈,下挂响铃,右前足踩球,左前腿直立,后两腿曲蹲,摇身头右转。狮子被驯服,那种凶猛威武的形态没有了,肩上的幼狮顽皮爬行,左手挡着防止掉下来,从人物微笑的脸孔看,头微前探,腰略弯,在狮身上戏耍。它用写实手法,狮子的驯服与脸带笑容的是相互呼应,给人以喜庆表演,整体雕刻带有随意,但是人物面相特具特点,五官的表情真实,两眼微睁,面上的皱纹雕刻一丝不苟,嘴角上翘,露出一排牙齿。微笑面像看是汉人,衣着也是汉装,追求真实感,刻画出内心。下设一台座,座侧绕长彩带,桩颈四面分别浮雕各类花草,四角下各有一垂柱。

 4 

胡人骑狮拴马桩

胡人骑狮拴马桩,通高167㎝,桩截面21*21㎝。桩首骑狮,头戴缠头帽,浓眉大眼,高鼻,张口呐喊,身着圆领窄袖长袍骑在狮背上,背爬幼狮,两手分别抓一狮耳。狮子粗眉凸起,巨目,宽鼻,大嘴长咧,前腿撑立,后两腿曲卧,头右侧。狮子体小,表现骑在狮背的胡人形像高大,狮被压的支持不住,又无法反抗,艺术匠人突出胡人骑狮为强者,凶猛的狮子是无可奈何的被驯服。在人物刻化中,缠头帽向前,巨目大吼,若在空旷田野间召唤远处的人们,表现狮子被驯服,激动的大喊,显示豪放的性格。匠人抓着这瞬间意态神色,以写实的手法生动准确地呈现出来,雕刻娴熟而凝重,气势飞动而劲健,细致周到,刻化内心,突出主题,简洁生动。下设台座,座侧绕长彩带,桩颈四面分别浮雕花卉,四角下各有一垂柱。

 5 

骑狮拴马桩

骑狮拴马桩,通高175㎝,桩截面36*36㎝。桩首骑狮,头戴瓜皮圆顶帽,宽眉,大眼,闭嘴,身首交领长袖袍,单跪在狮背上,一脚踏狮腿上,左手抚下巴,右手抓狮嘴,腰系带,背爬三只幼狮。肩部两只幼狮,虽残缺仍妙趣横生。狮子粗眉凸起,圆眼,宽鼻,大嘴吐舌,衔长彩带,颈戴项圈,下挂响铃,双前腿撑立,后两腿曲卧,露尾,头右侧,斜视等候。骑狮人头戴的帽子是清代人所戴,上面的人物与下面的狮子,充分表达了骑者凝神静听。构思与气氛,使人领略到周围是幽静的旷野,只有清凉的冷风,将动态的场景表现出静态,它是通过精巧与熟练的技法表现。人物的比例恰当,形态自然,没有呆滞感,衣着与其它桩人物相同,特别是狮子造型是一般驯狮桩之形,从整体看展现出民间艺术的技艺与传统性。下设台座与桩颈混为一体。

 6 

胡人骑狮拴马桩

胡人骑狮拴马桩,通高195㎝,桩截面22*22㎝。骑狮桩首,骑狮人头戴缠头帽,身穿圆领窄袖袍,粗眉大眼,宽鼻,咧嘴而笑,左手抓狮耳,右手抓肩后幼兽,身体微前曲,骑在狮背。狮子圆睁怒目,口含彩带,扭身侧首,挣扎欲行。整个雕刻形象质朴,艺术匠人的构思带有浓郁的感情,把驯狮改为要出外戏耍,造型准确,脸部表情十分传神,眼鼻与咧嘴笑的刻画,是围绕特定的个性,其憨厚,诚朴,表现出生活乐趣,这种性格与内涵,在雕刻艺术中都得到惟妙惟肖的表现。桩颈四面刻纹饰,四角下各雕一垂柱。

 7 

驯狮拴马桩

驯狮拴马桩,通高185㎝,桩截面23*21㎝。骑狮桩首,头戴圆顶帽,帽穗垂至脸右侧,脑后留长辫,身着交领窄袖长袍,腰系带,浓眉大眼,抿嘴,右手抓狮耳,左手抓狮嘴,脚穿长靴,右肩落一鹰,神情平和,态度潇散,凝神前视。狮子粗眉卷曲,巨目,宽鼻,平嘴长咧,下巴有长须,颈戴项圈,下挂响铃,右前足踩球,左前腿撑立,后腿曲卧,转头右视。从人物穿戴与面相看是汉代青年人,特别是所戴的帽子与头后留的长辫看是属清代时期。其雕刻时代明确,面部特征突出,与胡人栓马桩上的人物面相不同,可是身上衣着与脚穿靴与胡人相同,所骑的狮子类似,雕刻的艺术工艺手法与风格相同。桩颈束腰式,四周下各有一垂柱。

 8 

人物驯狮拴马桩

人物驯狮拴马桩,通高192㎝,桩截面21.5×21㎝。骑狮人戴圆毡帽,左侧垂一流苏,浓眉大眼,宽鼻,高额骨,微笑,身着圆领窄袖长袍,两臂袖外缠绕细绳,怕天寒而为之,使风不能“窜”入衣内,骑在狮背上,两手分别抓一狮耳,右肩伏一幼猴,目视前方。狮子圆眼外凸,宽鼻,大嘴,颈戴项圈,下挂响铃,前腿撑立,后退曲蹲,欲挣扎起身,其神态似抗拒重负,却又显得温驯。人物为汉人特征,狮被驯服,安然在狮背上,背上的幼猴端卧其上。其面相丰腴,雍容自在,表情庄重,刻画尤为出色,眼大深凹,眉宇宽松,嘴唇微闭,给人若无其事的神情,体魄魁伟,略带胡人形象。狮子形态与其它狮子拴马桩一样,雕刻技巧熟练、自然、朴实。下设鼓座,侧绕长彩带,桩颈四面分别浮雕折枝梅花,喜鹊祥云,莲叶,鱼纹,四角设垂柱。

 9 

骑狮吸烟拴马桩

骑狮吸烟拴马桩,通高176㎝,桩截面20×20㎝。骑狮人戴高花冠,长眼宽鼻,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脚穿高靴,坐在狮背上,右手持长烟袋,悠闲地吸烟,左手抓狮耳。狮子粗眉大眼,巨目宽鼻(嘴残),一前腿撑立,另一前腿踏球,颈挂响铃,后腿曲卧,蹲状,摇首斜视,骑狮人吸烟,略带微笔,现实中没有骑狮吸烟者,是雕刻艺人的理想美化骑狮。其造型与狮子和其他的人物骑狮桩首基本一致,特别是狮子程式化了。下设台座,桩颈四面分别为折枝花纹饰。

10

吸烟骑狮拴马桩

吸烟骑狮拴马桩,通高177㎝,桩截面21*21㎝。骑狮桩首,驯狮人头戴缠头帽,浓眉大眼,高鼻,八字胡须,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腰系带,脚穿长靴,骑在狮背上,身前倾,头微歪斜,右手持烟袋吸烟,左手置狮腿上。狮子竖双耳,粗眉凸起,大眼圆睁,宽平嘴,口含长带,头右转,前腿直立,后腿曲卧,摇头晃身。雕刻的人物吸烟骑狮暂休息,神态自然,表情随意,不拘形迹,整体气氛和谐,人物雕刻通过动作、表情、姿态,着重突出骑狮人的性格,由于桩首的空间有限,仅容一人一狮,周围无对比衬托,艺术匠人捕捉劳累时吸烟休息形象,有意识地艺术加工安排加在狮上,丰富了故事内容。这件实用件雕刻特点是艺术匠人的高超技艺与丰富想象,现实中没有骑狮吸烟事例。如此单纯的石件,构思如此体裁和内容,它是在原有胡人驯狮的基础上,大胆创造,改为吸烟,五官形象,不板不滞,增加趣味与美感。下设圆形台座,座侧围绕长彩带,桩颈四面浮雕,正面奔马,后面灵芝,左右两侧折枝花。

11

人物驯狮拴马桩

人物驯狮拴马桩,通高181㎝,桩截面22*22㎝。驯狮桩首,驯狮人头戴尖顶缠头帽,浓眉大眼,高颧骨,高鼻,咧嘴上翘,身着交领窄袖长袍,两袖外缠绳,脚穿靴子,骑在狮背上,双手各抓一狮耳,左肩上有一幼狮舔咬其左耳,狮子似不堪重负,发怒摇首,双手抓着不受驯教狮的耳朵与嘴不能放手,否则狮子发狂不能制服,而幼狮咬耳痛疼难忍,手顾不上幼狮,时儿皱眉闭眼,时儿咧嘴呲牙,其现状无法控制,极尽嬉笑欲怒之态,脸上的表情被刻画的惟妙惟肖。艺术匠人用顽皮的幼狮,欲要发狂反抗的大狮,使驯狮人无可奈何。这是艺术匠人注意生活,用高超的雕刻艺术,抓住这一刹那的情景,对人物的脸部五官的刻画,特别是眉眼与嘴,形象真实,雕刻用刀严谨,一丝不苟,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下设圆形台座,座侧围绕长带。桩颈四面雕刻:正面双喜临门,左、后两面为花卉纹,右侧折枝花,四角下各有一垂柱。

12

文人骑狮拴马桩

文人骑狮拴马桩,通高204.5㎝,桩戴面25.5*26㎝。骑狮人戴幞头帽,细眉,眼睛似闭非闭,长须飘然,着交领长袖袍,袖口挽起,脚蹬长靴,骑在狮背,左手托腮,左手持书卷搭于左肩上,安详休息。狮子挣扎欲怒状,口含绶带,下巴一撮长须,人与狮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文人虽然休息,仍能看出表情肃穆,眉宇间带有英气,雕刻精确,明快。面部外形是汉代形象,须眉细致生动,整个形态坐式,头上的帽子与手持的画卷更突出文人的特点,生动有神。细看大的构思与其它骑狮拴马桩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穿着与被骑的狮子,在雕刻风格中与其它人物拴马桩是一致的,仅仅是面部有别。下设台座,四侧有长带围绕,桩颈四面各有浮雕。四角垂柱较一般习见之作较长。

13

骑狮奏乐拴马桩

骑狮奏乐拴马桩,通高206㎝,桩截面21*20㎝。骑狮演奏桩首,驯狮人头带缠头帽,高鼻,嘴角微翘,身着圆领窄袖长袍,骑在狮背上,两手持琴演奏。狮子前腿撑立,后腿曲蹲,摇身侧首,虽然风化严重仍能看出被驯服的狮子静蹲那里,似随着美妙的乐曲微摇动着。下设台座,座侧绕长彩带。桩颈四面分别浮雕杂宝书册、花卉几何纹、祥云、折枝花,四角下各有一垂柱。

14

胡人带鹰骑狮拴马桩

胡人带鹰骑狮拴马桩,通高181㎝,桩截面22*22㎝。骑狮人头戴缠头帽,浓眉大眼,高鼻,留络腮胡须,张嘴而笑,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脚穿高靴,左肩落一鹰,右手置右腿上,左手抓狮耳。狮子略低,颈戴项圈,下挂响铃,前腿撑立,后腿曲卧,人、狮、鹰三者和谐自然。狮子被驯服,并带鹰,是骑狮者最满意的,面带笑容,对于整体的造型与其他胡人驯狮一样,雕刻艺术特别注意面部的刻画,面相丰腴,五官雕刻突出,形态生动,没有呆板感,通过对人物面部神情的刻画,成功地展现出内心的活动,提高整体艺术效果。下设台座,座侧绕长带,桩颈为束腰,正面和左侧浮雕花卉,右侧为喜鹊,后面是祥云。四角下各有一垂柱。

15

胡人牵狮拴马桩

胡人牵狮拴马桩,通高155㎝,桩截面30*31.5㎝。驯狮桩首,驯狮人头戴圆毡帽,浓眉大眼睁目,高鼻,留串脸胡须,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腰系宽带,脚穿方口鞋,肩背袋,腰佩弯刀、直剑与囊壶,脚穿长靴,坐于台座上,腿压一狮,狮尾下垂于桩颈下,左手置左腿上,握拴狮子铁链,右手上举,抓头旁幼狮,其幼狮口咬耳,背后还有幼狮回首上爬,驯狮人的形象明显是胡人,伸头,注视前方。人物的雕刻注重造型与传神,从整体看身着胡人服装,肩背袋上的绣花雕凿耀眼,腰上挂的弯刀与剑囊壶,是西域特色,此可能是胡人到内地做生意,暂坐休息,来到内地周围的一切吸引着他,肩上的幼狮咬耳却顾不上,只是用手推开,而目光仍在注视新到的“世界”。艺术匠人集中“刻画”人物之神态,对其它细节处理也做了精心安排,雕凿认真,就是身下的狮子,前腿撑立,使身侧翻,昂首注视肩上的幼狮,后腿蹬人,欲立,照顾幼狮,把动物的母爱也表现出来。身上的披挂物,同样造型准确,具有质感,把新到之处的神情展现出来。同时可以看到雕刻艺人对生活观察是非常认真的。桩颈四面分别浮雕“”字形图案,桩颈四角下各雕花果纹饰。从雕刻形象与特征看,比其它人物拴马桩时间略早。

16

驯象拴马桩

驯象拴马桩,通高176㎝,桩截面23×23㎝。骑象人头戴平顶毡帽,身穿圆领窄袖长袍,头略低,弯眉大眼,宽鼻抿嘴,目视前方,双手抓象耳,骑在象背上,脚穿高靴,双足蹬地。象长眼,大耳下垂,长鼻弯曲着地,目视前方,温顺可爱。在雕刻艺术中利用夸张手法,骑象人衣着与高靴与其它驯狮人一样,身材硕壮,目光紧盯前下方,表情肃穆,紧闭的双唇,微翘下颌,表达其气质和性格。象本身形体高大,但其雕刻的比较小,除了受空间限制外,更主要是突出人物驯象的能力。座与桩颈为一体,四面雕刻简单花卉纹饰,四角下各有一垂柱,下刻包袱角,角内正面及后面刻有花朵,左侧灵芝,右侧喜上眉梢,纹饰精美。

17

驯狮拴马桩

驯狮拴马桩,通高169㎝,桩截面32*32㎝。驯狮人戴小圆毡帽,面相丰满,大眼睁目,高鼻,咧嘴呲牙,跪骑在驯狮背上,右手护耳,左手抓狮耳。狮子不堪重负,无可奈何地爬在地上,不能反抗,夸大人体而缩小狮子。他的形态使人联想狮子被驯服,却又看到什么让他惊怕,可能是看到同伴驯狮中遭到意外,虽然是单体,却让人感到周围空间有变化。其手法突出人的面部与狮子的头部,表现驯狮的场景,在有限桩首空间雕刻,严谨,狮子压制被动,却很自然,从另一侧面感到驯狮不易,让观者从有限的艺术雕刻中产生无限的想象。 

18

驯狮拴马桩

驯狮拴马桩,通高199㎝,桩截面19×19㎝。驯狮人戴缠头帽,脸面阔硕,大眼,高鼻,咧嘴,头前伸,腰略弯,身前倾,骑在狮背上,双手紧抓狮颈。狮子圆目,大鼻,长嘴,不堪重负,却无力起身。整体雕工粗犷,真切,生动,仅为轮廓,失比例,有的省略,突出主要部分,特别是狮子仅雕头,其体简单概括,分不出体与腿,没有呆滞与生硬感。由于石质坚硬粗糙,精雕细凿难度大,故仅雕主要部分,可使人联想到胡人驯狮,同时表现出胡人体格雄健,性格刚直,与驯狮的生动情景。桩颈内束,中间斜纹。四角雕垂柱。柱体两面刻“”、平”二字。 

19

骑狮拴马桩

骑狮拴马桩,通高188.5㎝,桩截面21*20㎝。骑狮桩首,骑狮人头戴圆毡帽,面部丰满,表情丰富,嘴角上扬,喜眉笑眼,身穿窄袖长袍,脚蹬长靴,颈上系巾,俯身跨于狮背上,右手抓一狮耳,左胳膊肘支撑左膝上,左手弯曲向上扶帽,呈骑狮欲跑之势。狮子双耳斜竖,粗眉凸起,圆眼巨目,大嘴高翘,宽鼻,口紧闭,含彩带,左前足踩球,右前腿蹬地撑立,目视前方,从穿着看是北方冬季,可能遇到起风天气,低胸伸首手捂帽子,防止吹掉,而狮子的野性没有了。雕刻手法较为精致,人物形象准确,各部位清楚真实,狮子也同样,显示艺术匠人的高超水平,与其它拴马桩有很多相同之处。下设鼓形台座,四周雕彩带纹饰,桩颈四周雕奔马、花卉、杂宝等纹饰,四角各有一垂柱。

20

骑狮带鹰拴马桩

骑狮带鹰拴马桩,通高210.5㎝,桩截面25*25㎝。骑狮桩首,骑狮人头戴圆顶帽,后留长辫,留八字胡须,嘴带微笑,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身前倾,左肩落一鹰,双手紧抓狮耳,欲赶狮子起立奔跑,似看到了前方有新的猎物,放鹰捕捉。狮子粗眉凸起,大眼睁开,如意形高鼻,呲牙咧嘴,口含长彩带,右前腿直立,左前足踏物,两后腿曲卧,可能雕刻艺人构思是参照骑马人的形象雕刻,而狮子与其它驯狮桩首的狮子一样,骑狮狩猎却是少见,其形神兼备。这位骑者应是汉人,雕刻粗犷,表现北方人的强悍,不畏强暴的性格均表现出来。台座方形,四周围绕彩带,桩颈四面为:正面与左侧雕花卉、右刻祥云,后面无纹饰。

21

驯狮拴马桩

驯狮拴马桩,通高191㎝,桩截面22.5*24.5㎝。驯狮人戴高圆毡帽,浓眉大眼,高鼻,嘴角上翘,面带微笑,身穿窄袖长袍,脚穿长靴,骑在狮背上,两手分别抚在狮背上,侧身前望,狮子不堪重负,侧首用力摇动身体,驯狮人身体也随之摇动,其表现得意的喜悦,诙谐滑稽。原本骑狮要小心谨慎,防止狮子的凶猛野性的发作,而艺术匠人把驯狮人雕刻成嬉笑、旁若无事、放纵不羁,而狮子被驯教的无可奈何,表现匠人的思想和生活态度,也就是说雄狮被驯服。下设圆形台座,桩颈四面浮雕分别是:折枝花、灵芝、喜鹊登梅,四角下各有一垂柱。

22

驯狮拴马桩

驯狮拴马桩,通高196㎝,桩截面23.5*23.5㎝。驯狮人戴缠头帽,脑后发披,身着圆领窄袖长袍,束腰带,大耳圆脸,双目圆睁,胡须与眉呈弯曲状,络腮胡,高鼻梁,张嘴,一手抓狮耳,盘坐于狮背。左肩一猴子,持棍捅驯狮人左耳,因而驯狮人偏头,面部表情作疼痛状,右肩伏一幼兽,狮子怒目圆睁,宽嘴紧闭,前足撑立,后腿曲蹲。驯狮人在驯狮,而肩上的幼狮与幼猴“作恶”,双手抓狮,无法“回顾”只能忍受,表情真切。整体雕刻出驯狮人形态,具有概括性和表现力。目光有神,表情丰富展现气质和性格。下设圆鼓座,饰以鼓钉,围有彩带。桩颈四面祥云缭绕,四周各一垂柱。 

23

骑狮拴马桩

骑狮拴马桩,通高160㎝,桩截面21*23㎝。骑狮人头戴尖顶毡帽,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腰部束带,脚穿靴,双目微眯,高鼻,脸上表情洋洋得意,一手抚狮背,一手支头,带有困意,少许休息,安然无恙。狮头侧面而望,前腿撑立,后腿曲卧,整体上表现出人与狮和谐相处的场面。造型准确,面部精细,西域胡人形象。桩颈正面为骏马奔腾,左侧为荷叶纹,右侧为荷花纹,后面光素无纹,四周各一垂柱。

24

骑马拴马桩

骑马拴马桩,通高104㎝,桩截面30*30.5㎝。骑马桩首,骑马人戴圆帽,后留长辫,眼前视,略带微笑,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脚着长靴,手抓马缰绳。马具齐备,摇头行进。雕刻人物与马属民间艺术,形体简洁、古拙,缺乏挺胸策马豪放的神态,仅仅表现出骑马行走。台座上雕彩带飘浮状,桩颈各角竹节状柱镂空,其为系马处,下有折枝梅、莲等纹饰。

25

妇女骑狮拴马桩

妇女骑狮拴马桩,通高209.5㎝,桩截面22*23.5㎝。骑狮女汉族,高髻长辫,细眉长眼,带大耳环,身着宽袖敞领长袍,头略侧,骑在狮背上,抓狮耳,另一手抓狮口,神情安然。狮子粗眉、圆目、宽鼻,长嘴露齿,昂首前望。面相恬静、娟秀,养尊处优,身材纤弱,神态悠闲,从穿着与高发髻神态看,历史上的妇女高发髻为贵人,不是骑狮人的形象,这是艺术匠人根据审美理想作了艺术处理。下设方形台座,座侧绕长带,桩颈四面刻纹饰,四角下各有一垂柱。 

26

仕女抱瓶拴马桩

仕女抱瓶拴马桩,通高149㎝,桩截面22*24㎝。仕女高发髻,披发,戴耳环,细眉长眼,小嘴,身着敞领宽袖长衣,盘腿而坐,双手抱瓶,静静等候。“”与“”同音,寓意吉祥平安,女子头略歪,静坐,双眼若闭若睁,若有所思,虽是清眉目秀但带有忧愁,眉宇之间,表达内心不悦,双手中的瓶是它的希望。可能是家人外出,或是征战,期待平安回来。雕刻合于比例,姿态得体,在雕刻中注意到形象性和生动性,发挥着各方面的艺术表现能力。这和一般表现仕女不同,没有华饰盛服,而是善眉慈眼,仪态大方,这个雕像与一般仕女的雅逸,与富人的华贵不同,反映民间生活中的女子。桩颈与桩体配合巧妙,桩颈四面雕刻花叶纹。

27

和合二仙拴马桩

和合二仙拴马桩,通高201㎝,桩截面25*25㎝。二人身着交领宽袖长袍,下着宽裤上卷,双腿露出,相背而立,均袒胸露乳,披长发,留串脸胡须,高个儿一手抱胆形瓶,原内插荷花,现残缺,矮个儿手持物已残缺,可能为盒,荷盒音同和合,即和合二仙,与凡夫不同。相传为唐代僧人,名字分别为寒山与拾得,两人为好友,好饮酒吟诗,散漫无羁,不拘清规戒律。为民间传说,以荷花与合子表示吉祥和合如意。由于桩首空间有限,故以此雕为二僧背对,人物造型准确,形象生动 ,构思巧妙,两人均为平视,若互诵诗句,没有呆滞之感。雕刻熟练,长发根根可数,同时可见粗犷、泼辣刀痕,眼、眉、鼻、额、胡等,刀刻遒劲细微,这与和合二仙的性格相称。服装衣纹雕刻真切,表现质感,达到形神兼备。桩颈正面雕石榴,左右杂宝,后面是橘子,四角下各有一垂柱。 

28

人物拴马桩

人物拴马桩,通高220㎝,桩截面25*25㎝。二人各戴一毡帽,身着交领长袍,一为长者,下巴垂长须,面相平和,微笑远视,右手摸衣领,左手上举抚摸长须,背后儿童微仰首,侧视前方。下为方形平台,前两角各有一孔为拴马用。桩体一面上部饰几何纹,下刻开光三束菊花,下部雕山林鹿纹。桩颈四周各雕一垂柱。雕刻的一老一少,属爷孙两人,老人沉稳,略有所思,少年憨态顽皮可爱。爷爷教孙读书,而孙子贪玩躲在身后回避,表现孙子学习的情景,生活气息浓厚,老人面庞丰满,雅士气质显露出期待下一代成长,这类体裁的拴马桩较少,同样反映当时人们求学科举的心理。爷爷的期盼之情表现很重,而孙子的“童心”溢出,构思紧凑而不呆滞,雕凿古拙,世俗气味浓。 

29

童子拴马桩

童子拴马桩,通高189㎝,桩截面20*20.5㎝。童子留一偏髻,圆脸丰满,目视前方,坐在台座上,右腿盘坐,左腿曲撑,手臂置于左膝,左手摸耳,右手扶右腿,身穿肚兜。雕塑形象,头大,屈腿坐与手的姿态为童子形象,特别是腹部带兜兜,在雕刻中艺术匠人十分注意眼神的刻画,眸子凸出,闪亮有神,透着天真无邪、好奇高兴的童心,身躯微胖,裸露的皮肤显细嫩,健康活泼。但细审面相显得年龄大了,即面相有成人像,这是民间匠人略欠妥当之处,总的来说是有一定成就的,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童子。鼓形台座侧有鼓钉,桩颈四面分别浮雕灵芝、花瓶、海涛、花卉,四角下各有一垂柱。

30

猴子拴马桩

猴子拴马桩,通高175㎝,桩截面21×22㎝。猴子圆眼、小鼻、尖嘴、手撑在左膝上,左腿盘坐,右腿半曲支起,右臂弯曲置右腿上,左手向嘴里送食物咀嚼,眼睛还注视前方,可见猴子的警惕性很高。下置圆台。根据猴子体态结构,艺术匠人突出猴头部形象,眼、鼻与嘴特点明显,四肢简洁而造型准确,意态活泼,静中有动,无呆滞之气,把猴的机警、敏捷的天性表达出来,还带有天真的野性。在拴马桩上雕刻猴子,早在汉代出现,如1994年四川省新津鄧双乡石厂湾崖墓出土汉代马厩画像石中,雕刻拴马桩顶有一猴,并拴一马,形象生动,如意吉祥。《齐民要术》卷6记:“马厩内系猴能令马不畏,辟恶,消百病也。”南朝“”陶弘景《名医别录》说:“系弥猴于厩,避马瘟。”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引《马经》:“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从这里可见古代就以猴为避马温的习俗。顶雕猴历史悠久。桩颈四面浮雕花卉、喜鹊等,四角下各有一垂柱。

31

狮子拴马桩

狮子拴马桩,通高188cm,桩截面23*23cm。桩首蹲狮,双耳后竖,粗眉凸起,大眼圆目,平视远方,宽鼻,大口呲牙,含长彩带,颈带项圈,下挂缨穗响铃,前左足踩球,前右腿直立,后腿曲蹲下设方圆形台座上。历来在传统上将石蹲狮置大门、桥头、陵墓前等,在石拴马桩顶上雕狮在关中地区常见,纵观历代石狮可以看出,时代越晚,其形象凶猛气势减弱,到了清代呈现为驯养的宠物,呈狮子狗。该桩顶狮子就是被驯服,故为清代时期。下设台座,侧绕一周彩带,桩颈四角雕有垂柱。

32
古钱拴马桩

古钱拴马桩,通高188㎝,桩截面38.5*14㎝。长方体,截面长方形,通体造型简单,上部浮雕铜钱,外圆内方,中有圆孔,上有“咸丰九年”(1859)四字围绕钱孔。桩体中部边沿凿一孔系马用。通常所见的一般拴马桩,均是这种造型,但是没有纹饰,纯为实用件。

33

亭台拴马桩

亭台拴马桩,通高225㎝,桩截面22.5*22.5㎝。亭台拴马桩,桩首为一亭台,方形攒尖式,坡度适合。下为镂空立柱,系拴马用,造型简拙,适于装饰大门。桩颈正面浮雕石榴,两侧杂宝与书,后为折枝花。 

34

宝珠拴马桩(望柱)

宝珠拴马桩(望柱),通高155cm,桩截面23*20.5cm。顶为宝珠,宝珠如桃形,上有一尖顶,下有仰莲托宝珠。莲瓣为浅浮雕,整体饱满,细审为球状,上施火焰纹,由于天长日久风化侵蚀,火焰纹饰已看不清,故初看如一桃形。颈部光素无纹饰,四角下各雕一垂柱。此望柱后被改为拴马桩使用,故称宝珠拴马桩。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内树立着数以千计的拴马桩,气势壮观,一般高度在1.5-2.5米,多为方体,分为桩首、桩颈、桩体、桩足,桩首为圆雕,常见的有狮子、猴子、人物、吉祥物等。另外人物驯狮桩首多为胡人形象,还有汉人形象,据了解素体拴马桩最多,专为实用。还有石望柱,石栏杆,废弃改为拴马桩。桩颈四面浮雕有动物、花卉及带有吉祥的各种图案。桩颈四面浮雕题材内容丰富多彩,有奔马、麒麟、飞鹤、雀鸟、龙、杂宝、暗八仙、八吉祥、八音等,还有寓意旭日东升、喜上梅梢、榴开百子、莲生贵子、竹报平安等等内容,这些吉祥表达着人们的希望。纹样由于空间有限均为“单个模样”图,丰富多彩。诸如:

(图35)

      飞鸟飞行图,伸颈昂首,双翅开展,精神饱满,远眺前方,周围加雕白云飘浮,把天空点缀得“蓝蓝”清静,使人联想广阔无限的天空,任凭鸟儿自由飞行;

(图36)

麒麟图,前腿撑立,后腿曲蹲卧,头如龙首,长嘴,双目有神,静静注视远方,体曲硕健,没有凶猛的气势,守卫门户;

(图37)

      奔马图,有的身带火焰纹,昂首,四蹄腾空,四肢与躯体显得很长,几乎成为一条直线,表现出速度快,动感强,有风驰般的气势,形、神,情跃然石上;

(图38)狮

(图39)

      鹿、免等一物一图,每一动物均雕刻随意生动,静动有别,纯熟自然,简练深厚,栩栩有神。

(图40)

      雕刻花卉画面,简洁富有情趣,由下角向对角斜出,舒其柔条,花开叶展,娇艳若临轻风摇摇摆摆,有动感,视众多的花枝桩颈,品种不同,姿态有变。虽然篇幅小,却有“”有“”。还有花枝落一鸟,婀娜有姿,细细审视刀刀生灵,转盼生动,可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各种吉祥图,无生硬呆滞感。例如:八宝图中的八宝各系一飘带,增加活力,不感到单调。颈部浮雕与桩首,互相衬托,引人注目。拴马桩多青石质(碳酸钙),还有大理石,砂石等,由于石质不同,地域不同,雕刻的工艺也不同,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美术工艺品,还记录着关中数百年来民俗民情,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在关中地区封建小农经济生产,农业发达,饲养马、骡、牛等,为农业生产服务,又是农业经济生产的补充,农业的丰收与饲养家畜分不开,两者相互依存,除农业耕地、播种、收获使用马、牛、骡等大牲口外,在交通运输与传递信息等方面也离不开,可以看出马与牲口的重要性。饲养马与牲口,就需要拴马桩,在关中北部“山区”产青石料,这些石料是打制拴马桩的最好石材,丰富的石材为雕造拴马桩提供了方便。

       拴马桩的实用价值是明确的,树立在高墙大院门外,其旁再置上马石,配套使用,外出上马出行,回来再将马拴在石桩上,高头大马与精美的拴马桩、上马石更显的大门耀眼,增加家族的声望,可见拴马桩含义是多层的。一般大门外两侧各栽一件,多者各栽两件,成为建筑不可缺少的附属物,有如门前望柱、华表,成为显示富贵的标志。是矜势炫富、彰显门第、光宗耀祖封建思想的反映。另外建屋盖房看风水,消灾避祸,求吉祈福,选风水宝地,这是一件重要之事,何为“风水宝地,就是藏风得水,得吉祥与福气,发财致富,人丁兴旺,官高爵显。但有的地方不宜建房屋,否则会带来凶妖。为了辟邪变宝地可栽刻有“石敢当”的谒石即可逢凶化吉,有的用石雕狮、龟等作为镇宅兽,妖、魔、邪气不敢侵犯,拴马桩在门前也能起镇宅作用,挡风化煞、招祥避灾,有的在拴马桩上直接刻“石敢当”、“泰山石敢当”等,此习俗在民间源源流长。

       拴马桩的雕刻为艺术的发展增加了光辉,在作品中没有感到是冰凉的石头,而看到的是民间艺人的精湛艺术,从桩首立体雕与桩颈的浮雕都是艺术的智慧,手工的技艺,它们不是文人雅士的作品,它会让人不由自主回想到中国雕刻艺术的基础源泉以及成就是民间创造的。现在遗留下来的十分丰富,并放射着光芒。我们考查众多的石雕,从桩首造型看,人物桩首有较多胡人骑狮,汉人骑狮,还有少量的妇女骑狮,他们骑在狮上多数为驯狮,而有的人努力驯服狮子,其形象或欲要出行、或暂缓休息、或吸烟、或吹口哨、或弹琴歌唱、或带着幼狮戏玩等,形态各异。但也有同一内容的,形态相似,神态相近,而下面的狮子形态基本相似,即欲怒或驯服。其桩虽是独立体,全以周围辽阔为背景,任凭狮子的行驰。再看骑狮人的着装,均是交领或圆领长袍,脚着靴,坐狮姿态也相似,仅是面相与帽子有异,所以雕刻构思相同,形象有联系。人物与狮子之间的冲突与和解,展示人物的形态与神态不同。其它体裁的人物有牵马者、饮酒者、婴戏、民间故事、吉祥寓意等。雕刻简单概括,朴素真实,姿态随意,虽仅是一人或二人,却是一个有趣的情节。动物中最多的是狮子、猴子,寓意吉祥。这些人物与动物中,同一内容,从时代看是以清代为主,胡人虽然是高鼻大眼,但略带汉代像,但是时代较早的胡人形像比较逼真,就是肩搭背袋,佩带弯刀、壶等,都是“原汁原味”胡人风格,也就是说时代晚的胡人的形象淡化,具汉的形象。狮子的形象,时代越晚越驯服,到了清代乾隆、道光时期就像狮子狗一样的宠物。

       雕刻是传统技法,是一种艺术形象,文化内涵丰富的实用件,它们的结构相同,造型浑厚,风格庄重古朴,装饰简练。本身方形柱体,不至于使其形体简单而感单调,上面的雕刻表现都是动态的人物与动物,突出一个“”的美感。其先雕轮廓,再雕细部,许多轮廓相似,细部有异,人物的形象生动、准确、真实,略加夸张,并赋予感情的表现,在动态表现中,突出面目情感变化,人物形体高大,而缩少狮子,艺术匠人抓着人物特点,即侧首睁目咧嘴,特有用力神气,概括表现一个有趣的驯狮情节,其它形象的也以简朴的手法表现。从人物与狮子,包括猴子都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富有鲜明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关于妇女形象,有的是骑在狮子上,高发髻,着交领宽袖长衣,在封建社会妇女骑狮不是现实真实形象,而狮上的妇女,身躯健美,表情妩媚,不论在狮上端丽的坐态,还是曲膝弯腰在狮背上,都体现出温柔的女性特点,并且从那饱满俊秀脸面上看不出畏惧与羞愧不安的情绪,而在纯厚的形象中,呈现出与时代不符的风度,这可能是雕刻匠人参照男性的形象雕刻。各种形象人物的服装、高靴基本相同,根据传统充分发挥写实技巧,把厚厚长袍、结实靴子的质感都表现出来。

       狮子桩首的拴马桩很多,占很大比例,其形象相近,地域不同略有差异,例如山西地区与关中地区有明显不同。从艺术造型对照圆雕石狮考查研究看,石拴马桩主要是清代时期,若呈现凶猛状时期就早。狮子来自西域,《汉书*西域传》就有记载。数千件相互对照,其与造型特征风格相似,可谓“千狮一面”猴子的形象,有单独一只的,还有一老猴子背后或背上有一幼猴,猴与候同音,即“封候加爵” 其意吉祥,在雕刻中根据猴的形体比例与结构,刀简意赅,头部也同样扼要雕出猴的眼、鼻、嘴,有吃桃的,有戏耍的,有背幼猴的,静中有动,无呆滞生硬之气,把猴的机警,灵活,敏捷的天性均表达出来,还带有山野情趣。

       丰富的拴马桩是百姓家使用,但是主要是富裕家庭使用,是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与习俗的体现,反映当时雕刻风尚,它是传统艺术的延续,题材简单。石雕拴马桩使用广泛,关于桩首胡人,从形象到衣着都是典型的,远在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畅通,西域胡人来内地通商,或从事各项劳动,也有当官的,特别是唐代,从考古资料可以证实,例如出土的陶俑中,胡人俑很多,驯狮伴舞的也有,例如1960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336号唐墓出土一套泥彩绘舞狮俑,狮子由人扮演;山西省太原市玉门沟出土一件唐人青瓷人物狮子舞扁壶,上有人与双狮共舞。到了宋辽金时期仍有胡人驯狮子的遗物,在河南省巩县宋代“七帝八陵”与周围的皇亲国戚百余座墓前置石狮与胡人。在内蒙古林西县辽代白塔,塔身浮雕胡人牵狮石雕。元代墓葬中出土胡人俑的却又多了起来。1978年陕西省户县元代贺氏家族三代墓中就有出土。明清时期民间世俗文化的发展,在许多文献记载狮子舞等活动,例如:明*沈榜《宛署杂记》、明*闫东梅《丙午元霄》、清*光绪《京都风俗志》等。山东泰安岱庙清代壁画《东岳大帝启辉图*御狮》,设色绘胡人驯狮图。从上述可以了解到胡人与狮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关中地区出现很多胡人驯狮拴马桩,应是在这段历史反映。再从雕刻的造型上看,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有的几乎一样,可以说雕刻胡人驯狮拴马桩是一种格式化造型,包括汉人驯狮拴马桩,桩首雕狮子、猴子也应属此类。雕刻虽然是传统所戴的帽、衣着、高靴等胡装,一直在延续,艺术匠人尽力从实际的角度,从美的角度去雕造,例如骑在狮身上吹口哨、弹琴、吸烟、呼喊,还有牵马、骑象及妇女等。他们的动作和谐,韵致,有节奏,喜怒情感分明,特别是妇女骑狮罕见,难道艺术匠人不了解这种特定情节吗?这是现实中的矛盾,而是将对立的,又不合情理的放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性格。这是艺术匠人的感情,对现实生活艺术概括,不使雕刻的作品呆板单凋,突出驯狮人比凶猛的狮子要高大、有气势,能压倒一切,包括所有猛兽都能驯服、能驾御。对于寓意吉祥的人物、动物、故事及桩颈小小浮雕画面,均是吉祥传统纹样,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拴马桩圆雕与浮雕中可以看到,虽然受到空间限制,但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高度的表现艺术匠人的技巧,生动再现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情景,富有时代气息和民间色彩,它的使用价值已经消失,而艺术光芒仍存。 

· 南怀瑾先生 | 中国教育的基础是家庭教育

· 家族传承 | 家学,是最奢侈的传承

· 中国古代伟大的四位贤母

· 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的自我修行

· 南怀瑾先生 | 富过五代的治家智慧——解读《朱子治家格言》

·家族传承 | 《钱氏家训》成就“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 家族传承 | 决定一个人成败的,是精气神儿,决定一个家族成败的,是家风

· 身教胜于言教——“无为”教育示例

编辑:嘉瑞
校对:嘉灵、嘉瑞

审核:嘉禾 
(转载自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