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消防,很多人都会以为这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但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时期,我国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城市消防管理体系,还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官方消防救援队伍。
宋朝为何重视消防?
繁华背后暗藏隐患
繁盛至极的宋朝,同样也是一个火灾多发的朝代。据史书记载,在宋朝时期发生的大型火灾就有200多起,而其中又以东京开封最多,达到40多起。
点击↓↓↓观看
北宋真宗年间,位于京城开封的东宫荣王府发生过一场火灾。大火连烧一天两夜,共烧毁房屋2000余间,因救火而牺牲的人数也超过千人。大火还使北宋国库里数十年积攒的财物毁于一旦。
为何北宋火灾多发?
《清明上河图》显端倪
为何北宋火灾如此多发?研究宋史多年的专家程民生教授介绍,答案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已显露端倪。
河南大学宋代研究所所长 程民生:宋代的城市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都是坊市制度,每一个坊都有围墙,规划得整整齐齐的,有坊门,有人把门。市场的市只有两个市,东市和西市,市里不准住人,坊里不准经商,它是区分开的。到了宋代开封,坊市制度就打破了,变成了街市制度,哪里都可以做生意。而且宵禁制度也变得不是那么严格了,这就出现了夜市。
市场兴起,居民烧柴用火量自然增加。作为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都会,北宋都城开封人口密集、商业繁盛,而在一个建筑几乎都为土木结构的年代,房屋瓦肆鳞次栉比,一旦起火,很容易就会波及周围。加上宋人为抢生意,甚至还出现了占道经营的“侵街现象”,多重因素叠加,都给城市管理增添了不小的消防压力。
不仅是京城开封,当时各地火患多发困扰官府,就连两度在杭州为官的大文豪苏东坡,也为此忧心忡忡。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作为地方官的苏东坡还是一位勤修火政、特别重视消防工作的实干家。在他执政杭州期间,曾多次上奏朝廷,提出自己的防火思想与组建专职救火军兵的构想。正是在苏东坡和一众官员的推动下,宋朝的城市消防管理体系才得以初步建立。
注重防火+灭火
宋代消防制度应运而生
为了应对接连发生的火灾危害,痛定思痛的北宋官府很快采取了一系列从“防火”到“灭火”的消防举措,具体都有哪些办法呢?一起了解↓
点击↓↓↓观看
总台央视记者 曾文甫:在开封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座木制塔式的建筑,它其实就是在《东京梦华录》这本古籍里所提到的望火楼的模型。作为宋代城市消防体系非常重要的一环,按照当时颁布的相关律令,望火楼通常都需要修建在全城的高处,楼高超过30尺,相当于今天4层楼的高度。
总台央视记者 曾文甫:当士兵站在这样一座修建于城市高处的望火楼上,就可以清晰掌握整座城市的情况。一旦发现火情,他们就可以立即通知相关的救火人员前往灭火。因此望火楼就相当于今天我们一座城市消防站的功能。
一座座用于瞭望火情的望火楼拔地而起的同时,宋朝还成立了一支专职的救火队伍,称为“潜火队”,平时就驻扎在望火楼下。
官府为他们配备了包括水桶、水囊、火钩、火镰甚至可以登楼救援的云梯车等先进的灭火装备。潜火队员昼夜执勤,一旦遇有火灾发生,就要第一时间携带装备,赶往现场展开扑救。
宋人还意识到,为了减小火灾损失,就必须“防患于未然”。从宋朝中叶开始,官府就采取举措对侵占街道的违规建筑实施罚款,并严格规定百姓的用火和熄火时间。同时,对百姓的日常防火宣传也在宋朝时期得到普及。
2022年,位于开封市中心的州桥及汴河遗址在进行考古发掘时,就发现在多个出土的宋代船灯残片上,都清晰印有“慎火亭水”四字。据介绍,“慎火亭水”的“亭”通“停”,谨慎用火,储水以备灭火之用,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消防宣传标语了。
绵延千年的消防智慧
历史上曾帮助人们发挥防火预警功能的望火楼,如今还留存有身影吗?古人的智慧在新时代的今天又发展成怎样的全新面貌呢?一起去南宋京城——杭州看一看。
点击↓↓↓观看
在鼓楼的西北侧,有一座三层高的仿古塔式建筑,叫望仙阁。2010年修建之初,望仙阁的原址下挖掘出了大量瓷器、古钱币,还有可供上百人使用的水缸及灶台的南宋遗址。对此有当地学者认为,不排除这里曾是南宋时期的一个城市综合管理机构——防隅官屋。
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丁云川:当时我查了很多南宋时候的文献,经过专家的、大家的认证,发现这个地方原来是一个防隅官屋,相当于现在的消防、公安、民政三个单位在一起办公的场所。
丁云川介绍,南宋时为应对屡禁不绝的火患,将都城临安按区划分成了二十多个“隅”,各隅内都设有“防隅官屋”和“望火楼”,每个“防隅官屋”配置的专业灭火人员从100人至500人不等。
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丁云川:当时杭州消防就是“市级”领导直管的,它下面专门有一个节制司,相当于现在的城市消防局,总共加起来,光是专业编制人员就有5100来人。当时杭州城市人口大约是一百四五十万,所以按照这样比例来看的话,对消防工作是有保障的,也是比较健全的。
为提升火警预报的效率,望火楼上的潜火兵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旗语,以皇城大门朝天门为界,如在白天发现城内有火情,则举三面旗为号;皇城外则按距离依次举两面和一面旗;到了晚上则改为灯笼代替。
千年斗转星移,如今望仙阁下的防隅官屋只能作为遗址被封存保护,供人观赏。杭州城里今天依然在发挥着火情预警作用的,当属位于吴山之上、拥有百年历史的这座瞭望塔了。
这里地处西湖制高点,可眺望全城各区,又因毗邻城隍庙,所以老杭州人常用“城隍山上看火烧”来形容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随着时代变迁,从木质砖瓦到钢筋混凝土,瞭望塔先后历经4次拆迁,直到2021年杭州消防救援部门正式入驻,将这里改建为吴山消防救援站。
为了继续发挥它火情预警的历史使命,同时克服恶劣天气下肉眼瞭望的局限性,消防人员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先后在这里部署了高顶“鹰眼”预警系统和无人机自动巡飞机槽两套设备,为古老的瞭望塔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借助这两套系统,如今消防员不但可以实现对辖区最远15公里范围内的全天候火情自动巡检;还可利用无人机的即时信号传输,在抵达现场处置火情前开展决策辅助。
从宋朝的望火楼到今天的智慧消防站
中国的消防体系建设
虽历经千年的演变
但始终未曾改变的
是护佑一方百姓的平安
排版、校对:孟陶
审核:嘉禾
文章转载自央视一套公众号(侵删)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